苦荬菜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9-03-11 作者:李丽霞

  苦荬菜(学名:Ixeris polycephala Cass.)是菊科苦荬菜属植物,茎直立,高10-80厘米,叶柄长7-12厘米,宽5-8毫米,总苞片3层,外层及最外层极小,卵形,长0.5毫米,宽0.2毫米,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花序,花序梗细,瘦果压扁,褐色,长椭圆形。

  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遂昌、丽水、昌化)、福建(永安)、安徽(各地)、台湾(台东、台北)等地。生长于海拔300-2200米的山坡林缘、灌丛、草地、田野路旁。

  苦荬菜具有清热解毒、去腐化脓、止血生机等功效。可做为鸡鸭饲料;全株可为猪饲料。

  (概述图参考来源:1)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根垂直直伸,生多数须根。茎直立,高10-80厘米,基部直径2-4毫米,上部伞房花序状分枝,或自基部多分枝或少分枝,分枝弯曲斜升,全部茎枝无毛。基生叶花期生存,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包括叶柄长7-12厘米,宽5-8毫米,顶端急尖,基部渐狭成长或短柄;中下部茎叶披针形或线形,长5-15厘米,宽1.5-2厘米,顶端急尖,基部箭头状半抱茎,向上或最上部的叶渐小,与中下部茎叶同形,基部箭头状半抱茎或长椭圆形,基部收窄,但不成箭头状半抱茎;全部叶两面无毛,边缘全缘,极少下部边缘有稀疏的小尖头。

  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花序,花序梗细。总苞圆柱状,长5-7毫米,果期扩大成卵球形;总苞片3层,外层及最外层极小,卵形,长0.5毫米,宽0.2毫米,顶端急尖,内层卵状披针形,长7毫米,宽2-3毫米,顶端急尖或钝,外面近顶端有鸡冠状突起或无鸡冠状突起。舌状小花黄色,极少白色,10-25枚。瘦果压扁,褐色,长椭圆形,长2.5毫米,宽0.8毫米,无毛,有10条高起的尖翅肋,顶端急尖成长1. 5毫米喙,喙细,细丝状。冠毛白色,白色,纤细,微糙,不等长,长达4毫米。花果期3-6月。2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300-2200米的山坡林缘、灌丛、草地、田野路旁。2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陕西(华阴、眉县、城固、勉县)、江苏、浙江(遂昌、丽水、昌化)、福建(永安)、安徽(各地)、台湾(台东、台北)、江西(南昌)、湖南、广东(连平)、广西(百色)、贵州(江口、望谟)、四川(南川)、云南(昆明、大理、丽江)。中南半岛、尼泊尔、印度、锡金、克什米尔地区、孟加拉、日本均有分布。2

  繁殖方法

  种子播前处理:在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初始温度为40℃-45℃的温水中,经过2小时后捞出种子再控净水。3

  播前要对种子进行清选,以清除未成熟种子和杂质,选择粒大饱满的紫黑色种子作种用。播前晒种一天,可提高发芽率。此外,种子在采种的第二年发芽率最高,此后迅速下降,因而播种时要选用头一年采收的种子,以保证全苗。4

  栽培技术整地

  苦荬菜不宜连作,其前茬应为麦类或豆科牧草与饲料作物,后茬作物应安排豆类、小麦、玉米、薯类等作物。种子小,幼苗出土力弱,要求精细整地,最好秋翻地,耕深在20厘米以上,整平耙细,保好墒,以利苗全苗壮。4

  播种

  苦莫菜宜在春季播种,最好在地刚刚化冻时播种,也可在收获冬小麦的麦茬地里复种。可撒播、条播。撒播时每亩播种量1-1.5千克;条播0.5-1千克,行距20-30厘米,播后要及时镇压。4

  田间管理

  定植成活后开始松土、除草和追肥,直播的,应在4-5片叶时中耕除草和追肥。整个生长期追肥3-4次肥料以稀薄人畜粪尿为主。4

  施肥苦荬菜生长快、收割次数多、高产,因而需肥较多。播前要施足底肥,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料3500-5000千克,尿素10-15千克,过磷酸钙15-20千克。每次收割后结合灌溉追施腐熟的人粪尿或硫铵、尿素等化肥。4

  采收

  苦荬菜可一次性采收,也可分次掰叶采收,但为了延长采收期,一般多行掰叶采收,即每次每株只掰下外叶5-6片后再让其生长,以待下次采收。每次采收的间隔为7天左右。4

  主要价值药用

  全草入药,具清热解毒、去腐化脓、止血生机功效;可治疗疮、无名肿毒、子宫出血等症。2

  化学成分:乙酸降香萜烯醇酯、3β-acetoxy-11-oxours-12-ene、齐墩果酸、齐墩果烷、8-去氧青蒿内酯、

  七叶内酯、阿魏酸、香草酸、抱茎苦荬菜素、正二十六醇、β-谷甾醇、胡萝卜苷。5

  饲用

  抱茎苦荬菜嫩茎叶可做鸡鸭饲料;全株可为猪饲料。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金钱蒲

下一篇:山麦冬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