鳅鱼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9-03-20 作者:李少斌

  鳅鱼即泥鳅,有须5对,最长须后伸到达或稍超过眼后缘。无眼下刺。鳞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圆形。肛门靠近臀鳍。鳅鱼为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当水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入泥中潜伏。发各类小型动物为食。为批产卵,繁殖期主要5~6月。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肉质优良,为出口水产品之一1。

  形态特征

  鳅鱼,又称泥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1。

  生活习性

  鳅鱼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鳅鱼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鳅鱼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冬季寒冷,水体干涸,鳅鱼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由于鳅鱼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鳅鱼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鳅鱼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12。

  生物成分

  经测定,每100克可食鳅鱼肉含热能98千卡,水分70.9克,蛋白质17.9克,脂肪2克,碳水化合物1.7克及维生素A、B1、B2、E,视黄醇当量,尼克酸、硫胺素,还含有多种氨基及微量元素钙、钾、磷、钠、硒、铜、镁、铁、锰等成分。此外,鳅鱼还含有西河洛克蛋白质,此蛋白质对强精有显著效果3。因此中医一般认为,鳅鱼味甘性平,有暖中益气、祛湿邪之功效。鳅鱼补而味清,诸病不忌,是肝病、糖尿病、泌尿系统的食疗上品3。

  主要功效

  鳅鱼有效降低转氨酶,故对防治肝炎有效,可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等疾病,能使肝炎患者乏力、厌食油腻、恶心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疗效明显优于一般保肝药。特别是对急性肝炎患者疗效更为显著,可以促使黄疸迅速消退,转氨酶下降,对慢性肝炎的肝功能恢复同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34。

  食用注意

  鳅鱼为含钾量高的食物,因此服用螺内酯、氨苯喋啶及补钾药等可使血钾升高的药物时,不宜食用本品,以免引起高钾血症3。

  主要产地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其中我国主产于除西部高原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花鳅主产于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江苏、福建等地;大鳞泥鳅主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渠江及其附属湖泊、水体之中5。

  养殖方法

  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 面积以30~100平方米为宜, 池深40~60厘米。池中开挖鱼溜, 以利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实, 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铺垫15~20厘米淤泥层, 池中投放浮萍, 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鳅苗下池前10天, 每100平方米水面用生石灰20~30千克带水清塘消毒。消毒后亩 (667平方米) 施300~400千克腐熟的人畜粪作基肥培水, 池水加至30厘米。待水色变绿, 透明度在15~20厘米时, 即可投放鳅苗2。

  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 饲养3~5天, 体长7毫米左右, 卵黄囊消失, 依靠外源性营养, 能自由平泳, 此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鳅苗的放养密度以每亩800~1 000尾为宜, 有微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同池中要放养孵化规格一致的鳅苗, 以确保苗种均衡生长和提高成活率2。

  按苗种培育方法进行清塘消毒, 池水深保持30~50厘米, 并施入猪粪等有机肥培育水质, 用量为每100平方米水面20~30千克。待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 即可投放鳅种。3~4厘米的鳅种放养密度为50~60尾/平方米, 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2。

  在这个时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 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10%。投饲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 泥鳅食欲逐渐增强, 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 25~27℃食欲特别旺盛, 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饲。此外, 还应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 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 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 表明水中缺氧, 应停止施肥, 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 并可在池角施入牛粪、猪粪等厩肥, 以提高水温, 确保泥鳅安全越冬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少斌 - 副教授 -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百灵

下一篇:黄金大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