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黄檀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9-03-23 作者:刘玉峰

  巴里黄檀(Dalbergia bariensisPierre ex Prain)隶属于豆科(Fabaceae),黄檀属(Dalbergiaspp.)。恩格勒系统分类于豆科(Leguminosae),哈钦松系统分类于蝶形花科(Paplionoideae)。

  中国北方称之为“老红木”,广东、广西称之为“酸枝”,《国家红木标准》定为“红酸枝”,红酸枝为豆科檀属木材,是红木国标5属8类33种红木之一。因新切面有酸枝木特有的酸香气,故称之为酸枝。

  名称

  拉丁名:Dalbergia bariensis

  商品名:Asiatic rosewood、Neang nuon、Burmese Rosewood

  树木及分布:乔木,产柬埔寨、老挝等地。

  生长特点

  该物种名称首先由法国植物家皮埃尔发表,英国植物家璞瑞恩正式命名。

  让·巴蒂斯特·路易·皮埃尔 (Pierre ,Jean Baptiste Louis 1833.10.23-1905.10.30,见图1) 出生于法属印度洋留尼汪岛的圣安德雷(Saint-André,Réunion)曾在巴黎和印度皇家加尔各答植物园习和工作,1864年在印度支那建立了西贡动物园和植物园。他的主要著作是《交趾支那植物志》(Flore forestière de la Cochinchine,1880-1899)。皮埃尔的科考察工作主要位于东南亚和非洲加蓬,他采集并收藏的植物品种多达20 850种。

  国际商用名:亚细亚玫瑰木(Asian rosewood 、Asiatic rosewood),亚细亚巴里桑(Palissandre d’Asie 、Palissandro d’Asia), 越南巴里桑(Vietnam palissander),柬埔寨玫瑰木(Cambodian rosewood),泰国玫瑰木(Thai rosewood),缅甸玫瑰木(Burmese rosewood),高棉桃花心木Khmer mahogany。

  中国大陆商用名:紫酸枝、花酸枝或花枝(与Dalbergia oliveri同用此名),中国红木国家标准中列入红酸枝木类;

  中国台湾和日本名:差错紫檀、手违紫檀(与Dalbergia oliveri相同);

  越南名:锦莱(Cẩm lai);

  柬埔寨名(音译):宁努恩 (Neang nuon),林(Leang);

  老挝名(音译):埋帕东(May Pa dong,具体到树种为:帕东登Pa dong deng),埋冈披(May Kam phi);

  泰国名(音译):秦婵(Ching chang,与Dalbergia oliveri同用此名),帕永科雷(Pha yungklaep)。

  植物学特征

  本树种为中至大乔木,成熟的个体高度在9~25 m,大者可近35 m高,在柬埔寨东北部拉塔纳基里省的浓密森林中胸径一般为50~60 cm(是指4.5 ft高的树干部直径)。幼树耐荫,随生长变为喜光,树木在年幼时即出现较多的分枝直至成年。叶长15~18 cm,复合羽状;小叶8~13片,小叶长3~5 cm,宽1~2 cm,至叶端渐狭。具有突出的伞形花序,花期在每年3月底至6月初。果期在6月底至11月,果实豆荚状,蕴含1~2枚种子,种子黑褐色。当荚果变为深褐色时,种子成熟,为减小昆虫危害,在荚果由绿变黄时即开始采摘。采摘时通常用油布铺垫于树下,然后砍伐或震动树枝以收集种子。种子的成熟度可用切削来检验。个体植株产种率高,但自然更新很差,原因是低发芽率和不利的天气与场地条件。无论天然原始林或人工林,生长速率都很慢,据柬埔寨磅湛省(Kãmpóng Cham)人工林作业区2008年所给的数据表明,两年半生巴里黄檀主干1 m高处测量周长仅为24 cm。

  树木分布

  中南半岛的北纬18 ~10 °,东经100~109 °范围内,这一区域主要在万象(Viangchan)至金边(Phnum Pénh)之间的下湄公河流域(Lower Mékôngk),包括老挝波里坎塞(Bolikhamxai)、沙湾拿吉(Savannakhét)、沙拉湾(Saravan)、巴色(Pakxé);柬埔寨桔井(Krâchéh)、上丁(Stoeng Trông)、柏威夏(Preǎh Vihéar)、磅同(Kãmpóng Thom)、蒙多基里(Modulkiri)、拉塔纳基里(Rattanak Kiri )、磅湛(Kãmpóng Cham)、菩萨(Pūrsat)、暹粒(Siěm Réab);泰国东北部的乌汶叻差他尼(Ubon Ratchathani)到中部泰国湾(G.of Thailand)沿岸的尖竹汶(庄他武里Chanthaburi)、罗勇(Rayong)、春武里(万佛岁Chon Buri),直至泰缅边境的北碧 (干乍那武里Kanchanaburi);越南南方的西原地区(Tây Nguyên)和同奈河(Sông Đồng Nai)流域的林同(Lâm Đồng)、多乐(Đắc Lắc)、富安(Phú Yên)、同奈(Đồng Nai)、平顺(Bình Thuận)、胡志明(TP.Hồ Chí Minh)等地。

  巴里黄檀生长于海拔900 m以下的低山常绿-半常绿湿润阔叶林和稀疏的半落叶林中,亦见于低地平原和湿地的常绿林中,常以单独或5~10棵的小群落形式出现。一般混交于东南亚当地最常见的双翅香(Dipterocarpusspp.)林中,并还伴生有娑罗树(柳安),坡垒,异翅香,缅茄,花梨木,油楠,黄牛木,紫薇,石栎等树种。适应的土壤环境为微酸性的粘土层、肥沃的玄武岩生红黄褐色土以及古冲积层所形成的灰色土。栖息地环境湿热,在越南南方同奈河平原年均气温25~27 ℃,相对湿度80%,年降水量约为2 400~2 700 mm;而在越南西原地区海岸丘陵带的雨影区只有1 500 mm左右。

  混淆树种

  奥氏黄檀:材色浅红色至深红褐色,常带明显的黑色条纹,很像交趾黄檀的“黑筋”,弦切面有“鸡翅纹”,新切面呈柠檬红色。

  交趾黄檀:交趾黄檀颜色较深,黑筋较粗大而且颜色深;巴里黄檀的深色条纹分布均匀细密,比较连续,边缘清晰;奥氏黄檀的黑筋较少较宽,鸡翅纹比巴里黄檀的宽一点。

  微凹黄檀:整体材色泛黄,新切面为桔红褐色,带有较浓的酸味。也有黑色条纹,与巴里黄檀的花纹有时相近,但通过白光手电筒的照射就可以区别出来:微凹黄檀的颜色是偏黄的,巴里黄檀则为红褐色。或者看横切面,有黄色星点的是微凹黄檀,有网状花纹的是巴里黄檀。

  木材特征

  心边材区别极明显,边材灰白至灰褐色,宽2~3 cm;心材显现玫瑰黄色、红褐色、灰紫褐色,常有宽窄不等的黑色或紫黄色带状条纹,本种木材商业等级的划分就是依据其外观色泽而定。

  木材为散孔材。纵剖面上管孔槽不甚明显。生长轮略明显,晚材带色深。管孔宏观在肉眼下可见,微观下可见多数单独及少数短径列复管孔(2~9 个),横切面近卵圆形,甚少至略少,略小至中.太小不一致,分布欠均匀,散生;心材管孔内富含褐色树胶,单穿孔。胞间道未见。1

  木纤维壁较厚。薄壁组织与射线呈现灰黄紫色。轴向薄壁组织量多,放大镜下明晰,主要为细线状(带状)同心层,与木射线交叉成网状结构明显,余为环管状,微观下可见轴向薄壁组织串多为2细胞。木射线密至甚密,甚细至细,仅在放大镜下可见;显微镜下可见木射线迭生,射线组织同形单列及多列,异型Ⅲ型,单列射线甚少,多列通常为2~3 列,高5~10 个细胞,观察有较多的3 列射线,位于轴向薄壁组织中的射线较宽,纤维中的木射线较窄。心边材均可见波痕,在放大镜下明显,约5 层/mm。

  木材具光泽。新切面微有酸香气,久则无特殊滋味;划痕不明显;心材木屑浸酒精冒紫红色较缓慢。纹理直或斜,径面具交错纹理;由于轴向薄壁组织与木射线构成明显网状,因而在木材表面常显现出类似于鸡翅木的纹理,当薄壁组织较宽大时,木材表面浅色带就会断续连成片状,形成所谓的鱼鳞状纹理。结构细而均匀,材质重,气干密度0.94~1.15 g/cm,硬度中等大,用詹卡木材硬度测试法(Janka hardness test)测试木材径切面硬度为2 700 lbf

  新切面红褐色至栗褐色,常带深浅相同的黑褐或栗褐色条纹。生长轮不明显或略明显。横切面上,轴向薄壁组织与木射线相交呈明显的网状花纹;弦切面上有栗褐色细条纹构成丰富的美丽花纹。2

  文化渊源

  为区别于交趾黄檀“老红木”,有人将巴里黄檀与奥氏黄檀并称为“新红木”。二者市场价相差不多,材色花纹及微观结构也很相像,一般人难以区分。

  一般认为产于缅甸瓦城和泰国的为奥氏黄檀,而产自老挝、柬埔寨的为巴里黄檀,这并不科学。如果要区分这两种红酸枝木,还是要通过专业仪器设备观察木材的显微结构,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玉峰 - 副教授 - 辽宁大学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狗鱼

下一篇:甜象草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