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你的“砍手”行为赞助了哪些生物科学家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8-02-01 |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科了个普 张璞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2017年12月4日,有“科学界奥斯卡”之称的“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在美国硅谷揭晓了2018年的获奖名单,5名生物科学家摘得“生命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s in Life Sciences)的桂冠。
马云(Jack Ma)和马化腾(Pony Ma)分别捐赠过的科学突破奖是个什么奖?
科学突破奖(The Breakthrough Prizes)也被喻为“豪华版诺贝尔奖”,由俄罗斯科技界投资人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创立于2012年,最初是用来认可在物理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很快,其他顶尖的企业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将该奖项的范围扩大到生命科学和数学领域。
如今,一共有7位顶尖的商界人士为生命科学突破奖做出了贡献,他们分别为:尤里?米尔纳夫妇、Facebook扎克伯格夫妇、,谷歌联合创办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夫妇, 23andMe公司创始人安妮·沃西沃西基(Anne Wojcicki),以及腾讯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马化腾(Pony Ma)。
科学突破奖下设5个“生命科学突破奖”奖项、1个“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和1个“数学突破奖”,每个单项奖金额为300万美元,自创立以来,共累计发放奖金约2亿美元。“科学突破奖”每年还面向年轻学者评选“新视野物理学奖”和“新视野数学奖”给予他们科学职业早期的鼓励,以及面向高中生评选“科学突破新锐挑战奖”。
马云夫妻也曾作为生命科学突破奖的创始捐赠人,从2013年开始每年为该奖项捐赠300万美元。然而遗憾的是,在官网最新的捐赠人里,没有马云夫妻的名字出现。不过没有关系,如果你知道你的买买买行为也曾经通过“马云爸爸”赞助了这些科学家,那也是很有意义的呢。
生命科学突破奖VS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生命科学突破奖”最初由Facebook公司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联合Google公司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及俄罗斯风险投资家尤里·米尔纳于2013年共同设立。该奖项专门激励那些致力于治疗顽疾和延长人类寿命的生物科学家,他们专注于推动生命科学突破性研究,这种把追求科学当作终身事业,积极对抗癌症、糖尿病、帕金森和其他疾病研究的情怀值得表彰。
所以,生命科学突破奖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本质是不同的。后者只有当宏观生物学中的一项理论或研究已经历了无数科学家的彻底测试和验证,才会被认定是有重大价值的进展,有时这个理论往往与最初的发表者提出的相隔了几十年的光景,并且常常有几人(最多三人)来分享此奖项,评奖机制也并不公开透明,谁是诺奖候选人由神秘的评审来决定。
与此相反,生命科学突破奖则以对疾病研究作出重大贡献为主要的评奖机制,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接受候选人提名,可一人独享大奖。然而,疾病的治愈和寿命的延长绝对无法通过某一领域的单独发展而得以实现,因此获奖者往往出自遗传学,分子细胞学,神经学和大热的癌症学。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该奖项的评选中,宏观上的生物学科,包括进化学、生态学、环境学以及寄生虫学等等被完全忽略了。这些学科本来就属于冷门,科研经费也相对不足。作为一个引人瞩目的生命科学奖项,这样的侧重固然暗示了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但却有可能误导人们去逐渐相信这个"事实"并最终导致冷门学科的继续衰弱。
2018年生命科学突破奖获奖者
2018年,获得生命科学突破奖的科学家有:乔安妮·乔里、唐·克利夫兰、森和俊、彼得·沃尔特、金·内史密斯。其中,这里有几位科学家研究的内容有的非常有趣,有的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这里就说说其中几位科学家。
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 乔安妮·乔里(Joanne Chory)
乔安妮·乔里教授代表植物学界首次获得「科学突破奖」,她发现了植物从光照和阴影中提取信息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种分子机制,这种新机制可以修改植物枝叶生长的过程。
她的研究目标在于,寻找培育生命力更加顽强的植物的新方法,并且她现在正在转变自己的生物工程设计思路,希望能开发一种多叶绿色植物,既可以喂饱全球人口,又能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来遏制全球变暖。
美国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唐·克利夫兰(Don W. Cleveland)
克利夫兰教授因为阐述了遗传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也就是那个著名的冰桶挑战的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包括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以及建立了ALS和亨廷顿疾病的反义寡核苷酸疗法动物模型而获奖。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这个词说出来大家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像帕金森疾病(PD)、阿尔兹海默病(AD,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症)、亨廷顿氏病(HD)等名词大家虽然不一定理解是什么意思,但一定不陌生。这些疾病,都是大脑、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导致的。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在受损后难于恢复,此类疾病往往带来残疾、死亡等灾难性的后果。此外,神经系统的病变往往具有病程较长、初期恶化缓慢,末期恶化加速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属带来莫大的痛苦。此类病变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这次获奖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历届科学突破奖背后的中国身影
恽之玮(左)和张伟(右)在科学突破奖颁奖典礼
2016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贻芳、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教授陆锦标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和以中国科学家为主的实验团队首获该奖。
今年,有4名青年数学家共享了3个“新视野奖”,其中包括两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80后中国数学家恽之玮和张伟。他们的首次合作便发现证明了函数域中的高阶Gan-Gross-Prasad猜想而获得了数学新视野奖(New Horizons in Mathematics Prize)。恽之玮和张伟分别从表示论和数论的方向,在所谓的函数域的情形将Gross和Zagier的公式扩展到了高阶导数,几乎打破了这一领域30年来的毫无进展。
镁光灯背后的阴影:生命科学突破奖的争议与意义
截至今年,获奖科学家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癌症、糖尿病、阿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病这些疾病。而研究疟疾、霍乱、肺结核和血吸虫等等发展中国家常见疾病的科学家却没有被考虑到。这在某些程度,违背了生命科学突破奖的初衷,即"表彰对于生命系统的理解和延长人类生命的突破研究"。生命科学突破奖在某些层面,更像是富豪对于“长寿不老”的变相追求。米尔纳之前的坦言也似乎印证了这个观点。他在采访中说:"我的两个近亲都不幸患上了非常糟糕的疾病,其中一人得了癌症。所以我成立这个奖项也有一点私心。"
并且,把高额奖金颁发给在生物领域已经享有盛名的科学家们并不能激发人们对学术事业的追求。年轻的科学家往往面对更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不仅仅来自于科学研究本身,更多还是还来自于低收入和家庭等因素。
生命科学突破奖这一年轻奖项在其制度上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但是作为一个开端,它显示了生命科学领域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对于推动医学进步的杰出科学家们,理应受到比娱乐明星们更广泛的社会关注。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jinghui
上一篇:反物质武器能实现吗?
下一篇:二价四价够用吗 何时接种效力高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