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jpg

人体内复杂又精密的过程——凝血 你了解多少?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2018-10-15 作者:江泽宇 吴一波

  生活中,人们难免磕磕碰碰,破皮流血时有发生。一般情况下,有些伤口不进行处理,血液就会渐渐凝固,自行停止流血,最终留下血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又有哪些物质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有关凝血的知识!

  众所周知,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在人体内不断循环流动,运输机体所需的氧气、蛋白质、水、电解质和糖类等。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身体就会通过一系列反应进行止血、凝血。而人体正常凝血、止血,主要依赖完整的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凝血因子活性以及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沿着毛细血管内壁排列从而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当血管受损时,首先会发生收缩,使得受损部位的血管壁相互贴近,缩小伤口,减慢血液流动。同时,血小板在受损部位发生粘附、聚集和释放内容物,形成局部的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血管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称为初期止血,而凝血系统在被激活后于损伤部位形成纤维蛋白凝血块,堵塞伤口的过程被称为二期止血机制。

  具体来说,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这一过程。凝血就是一系列的凝血因子相继被酶解激活,最终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凝血过程常包括三种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通过接触反应启动。通过多种凝血因子的激活与反应,最终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达到凝血的目的。

  外源性凝血途径则是指自身组织因子释放,这种途径凝血所需时间较短,反应迅速。

  有研究表明,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可以相互激活,相互活化。

  共同凝血途径是指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共同凝血阶段,主要包括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两个阶段。

  通常所说的止血和血管受到损伤,激活的是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生理功能目前还不十分清晰。但可以确定,当人体接触人工材料时可以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这就意味着生物材料可引起人体内凝血,这一现象也成为人体内植入医疗设备的主要阻碍。

  凝血过程中任意一个凝血因子或环节出现异常情况或障碍都会导致整个凝血过程出现异常或功能障碍。由此可见,凝血是人体内一个复杂又精密的过程,为维持我们的生命发挥着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xujinghui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