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90704343269519399.jpg

同样都是吃剩的骨,凭啥排骨贝壳是干垃圾,龙虾鱼骨就是湿垃圾?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 2019-07-04

  作者:宋田夫

  排骨和鱼骨居然不能一起扔!花生壳和核桃壳居然不能一起扔!玻璃杯和瓷杯居然不能一起扔!香水瓶和药瓶居然不能一起扔!毛巾和围巾居然不能一起扔……

  从上个月开始,上海人民估计每天都要怀疑几次人生。原因不说相信你也知道了:上海开始强制垃圾分类,扔错垃圾就要罚款。

  

  四色垃圾桶已经正式入驻上海市 | 拍摄者:Nekout

  正当吃瓜群众还在网上刷着上海人的段子,住建部就宣布垃圾分类要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强制推行。

  这么一来好多人都蒙了,这也太突然了吧?

  垃圾分类由来已久

  实际上,垃圾分类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鲜事。

  大家可能想不到,1957年的《北京日报》就刊载了提倡垃圾分类的文章,之后也推行了一段时间[1]。当时国内比较穷,分类主要是为了回收有价值的废品,或者利用有机垃圾积肥。遗憾的是,这个政策没有持续太久。

  改革开放后,国内的垃圾也和经济一样猛增,解决垃圾问题迫在眉睫。2000年,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垃圾分类,选取了京沪广深宁杭厦桂8个城市作为试点。但由于各种原因,收效甚微。

  

  中国街头随处可见的两分垃圾桶,但是形同虚设|图片来源:Pixabay

  相信不少朋友和我一样,是在日本动画里第一次接触到垃圾分类的。和日本人民比起来,上海人民简直不要幸运太多。

  上海的垃圾只有4大类,日本的有10大类;上海的垃圾分类指南只有一页,日本的有三十多页;上海剩饭剩菜一天收一次,日本一周收两次;在上海扔错只要罚款200元,在日本可能要蹲监狱……

  除了日本以外,许多发达国家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比如欧盟的许多国家已经实现有机垃圾零填埋[5]。

  

  野原新之助家的垃圾桶远远不止四个

  垃圾分类绝不是没事找事,也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的必要手段,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当代。

  垃圾围城亟待解决

  中国已经是生产垃圾最多的国家。2017年,中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总共超过了2亿吨[2],一个城市居民每天能生产约700克垃圾[3]。由于高速的城市化,我们生产的垃圾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着[4]。

  

  中国的城市人口和生活垃圾都在快速增长|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中国的垃圾处理技术起步比较晚。2005年前后,全国每年还有约一半生活垃圾没有安全处置。到了2017年,这一比例还有约2.4%。

  目前,主要的垃圾处理方法有两种:填埋和焚烧。

  填埋是中国使用最多的处理技术。2017年,中国依然有60%的垃圾被填埋了。这种技术简单方便,成本低,理论上能处理所有类型的垃圾。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早期的填埋真的是字面上的“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挖坑埋了”。时间一长,水分带着垃圾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甚至地下水中。这种污染是不可逆的,可以持续上百年。后来填埋技术进步,对污染做了防护。但是,填埋场附近的臭味和蚊虫都是居民不愿意接受的。

  填埋场需要一块开阔的土地,考虑到运输成本,一般选在城市郊区。由于填埋量大,国内一些城市已经被垃圾包围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现在的生活区也可能扩展到原来的填埋场附近。

  如果城市发展快,填埋场可能还在运营。恶臭、昆虫、污染的问题让附近的居民不胜其烦。居民小区和填埋场之间的纠纷现在是新闻上的常客。

  

  被垃圾填埋场包围的北京城|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为什么这么多垃圾要填埋呢?直接焚烧掉不行吗?因为中国的垃圾的“质量”太差了,无法进行焚烧。垃圾分类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垃圾不分类=浪费资源

  说中国垃圾“质量差”,并不是玩笑话。我们先看一下中国的城市生活垃圾里都有一些什么东西:

  

  近年来中国的人均垃圾产量以及组成|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作为吃喝大国,餐厨垃圾在中国的城市垃圾里占有非常大的比重。2014年,这个比重超过了2/3。人均垃圾产量慢慢降低,但是餐厨垃圾一直很稳。就是这些餐厨垃圾,直接拉低了中国垃圾的水准。

  一些可回收物,比如废纸,沾上汤汤水水之后,就没什么利用价值了。餐厨垃圾让中国垃圾含水率特别高,甚至达不到焚烧处理的最低要求[5]。如果强行烧掉富含水分的餐厨垃圾,能耗更大不说,还会产生大量二噁英——国际公认的一级致癌物。

  最后,大部分垃圾只能和餐厨垃圾一起填埋了。但是餐厨垃圾的水分又让填埋的污染隐患更大。其实,垃圾中只有一部分需要填埋,但如果没有进行过分类,填埋量就增加十倍不止。

  

  一些国家地区的垃圾处理方案|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知道中国垃圾的问题,解决方案也就呼之欲出:垃圾分类。把能一起处理的垃圾归为一类,分开收集避免互相污染。

  固体废弃物处理的三原则是: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垃圾分类可以大大减少填埋量,不用担心越来越多的填埋场包围我们。还可以降低无害化处理的难度,不用担心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差。

  分类之后,各种垃圾之间不会互相污染,垃圾才能变成资源。由于回收价值增加,实施垃圾分类后,收集垃圾的成本反而会降低[8]。分类好的垃圾,堆肥、焚烧也会产生经济效益。德国通过分类可以回收2/3的生活垃圾,垃圾处理的年收益可达到700亿欧元[7]。而按安全处理成本计算,我们每年还要为处理垃圾投入几千亿元。

  

  垃圾分类可以为垃圾处理增加收益|图片来源:Pixabay

  如何分类能靠猪来判断吗?

  网民曾对繁复的垃圾分类吐槽:多考虑考虑猪的想法,就会分类了。其实看到这里您也明白了,垃圾分类的依据是垃圾的处理方式,能够一起处理的垃圾分成一类。

  

  网传简易垃圾分类图

  可回收物就不用多做解释了。在没有分类政策之前,民间就有很多拾荒者搜集这类垃圾。但是国内的可回收物被其他垃圾污染,我们还要从国外进口洋垃圾,因为它们比较干净。如果分类政策能很好地执行,我们已经有成熟的技术利用它们了。

  有害垃圾含有对人体和环境有重大危害的物质,比如一些温度计、电池里有重金属,油漆里有有机溶剂。它们要先接受无害化处理,然后再填埋。危险废物填埋场也有更高的要求。

  湿垃圾最后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堆肥。堆肥就是利用细菌把有机质转化成容易吸收的肥料。除此以外,发酵产沼气也是处理这些垃圾的有效方法。

  干垃圾最后的归宿是焚烧炉或者填埋场。可燃就焚烧,否则填埋。这两者是中国使用最广泛的,技术已经很成熟。分类之后,需要处理的垃圾数量更少,质量更高,处理难度也低得多。

  实行垃圾分类之后,一些网友发现自己好不容易分类好,结果被环卫工人倒进同一辆垃圾车。这难免让人怀疑这次垃圾分类是不是表面文章。实际上,分类好的垃圾应该由专用的垃圾车分别运输,绝对禁止混运。下次要是还发现这种情况,建议大家拨打12345举报。

  

  分类完的垃圾由专用垃圾清运车运输|图片来源:东方卫视

  垃圾分类之后,处理方式比以前简单多了,无害化也更容易。城市居民也可以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

  价值万元的分类学课程

  通过上面的介绍,你们已经了解了基本的分类依据。下面就该进入实践环节了,掌握一下这些规则,你就可以超过全国大部分圾友。

  

  垃圾是指固体废弃物,无害的液体请倒进下水道|图片来源:Pixabay

  如果你准备扔一件垃圾,第一步是确定它是不是可回收物。可回收物包括纸张、塑料、金属、玻璃、木头和衣物几类。注意,纸张主要是没有污染的书报纸和包装纸等。卫生纸、纸巾、纸杯之类的回收价值不高。同样,一次性塑料杯、塑料袋、塑料包装等也不是可回收物。

  如果不是可回收物,下一步就要确定是不是有害。含有或者接触过重金属、药物的垃圾都是有害的。此外,指甲油、染发剂、油漆里有毒性的有机溶剂,这些溶剂和盛装它们的容器都是有害垃圾。一般的化妆品是无害的,属于干垃圾。

  最后就是干湿分类。有机含量高、容易腐败的扔到湿垃圾或者相应的垃圾桶。湿垃圾末端处理的第一步是粉碎,所以一些比较硬的别扔进湿垃圾,它们会破坏粉碎刀片。之前有人说小龙虾壳是干垃圾就是没有理解这一点。这里教你一个诀窍,能捏碎的壳是湿垃圾,捏不碎的基本就是干垃圾了。

  

  那张网传图是错误的,小龙虾整只都是湿垃圾噢!

  按照上海四分法,剩下的就是干垃圾了。国标还细分出可燃垃圾,也容易区别。一些难拆分的垃圾比如笔、牙刷、牙膏都是这一类。最后注意,倒完其他垃圾后记得把垃圾袋也扔到这里。

  

  垃圾分类最好还是交给科技|图片来源:上海发布

  现在,垃圾分类是全世界文明国家的趋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垃圾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也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过去19年,中国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垃圾分类,结果惨遭十面埋伏。如果还不重视,再过19年,不知道城市里是否还有我们的容身之所。

  作者名片

  

  排版:陈小砖

  题图来源:pexels

  参考文献:

  [1]刘守华. (2017). 1949:北京垃圾清运故事. 档案记忆(10), 19-22.

  [2]国家统计局.城市生活垃圾清运和处理情况2004~2017.

  [3]Gu, B. , et al. (2016). Characterization, qua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ina's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 a review. Waste Management, 61, 67.

  [4]Dong, J. , et . (2014). Comparis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treatment technologies from a life cycle perspective in china. 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 32(1), 13-23.

  [5]Mian, M. M. , et al. (2017).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Material Cycles and Waste Management, 19(3), 1127-1135.

  [6]https://startuphongkong.com/2013/05/18/besieged-by-waste-a-documentary-by-wang-jiuliang-and-extensive-commentary-on-china-waste-production-by-seth/

  [7]Waste Management in Germany 2018

  [8]Zhuang, Y., et al. (2008). Source separation of household waste: a case study in China. Waste management, 28(10), 2022-2030.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