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899867091050168321.jpg

郭敬明推荐给何炅的防晒药丸,靠谱吗?

科学辟谣 2020-06-05

  作者 | 祝叶华

  夏季一到,全人类的“面子”工程又一次进入白热化阶段。五花八门,门类众多的防晒产品和防晒手段一次次刷新我们的认知。而在近期的某档综艺节目中,防晒药丸的话题再次挑动了人类关于防晒的敏感神经。

  

  郭敬明在综艺节目中向何炅推荐“防晒药丸”,观众纷纷表示“种草” | 来自网络

  如果能通过口服防晒药丸,来保护皮肤免受阳光伤害,肯定是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事情,但从科学角度出发,防晒药丸真的能起到防晒效果吗?

  先说结论,不靠谱。为什么呢?看看防晒的原理,就知道了。

  防晒到底在防什么?

  紫外线是波长为200~400 纳米的光,根据生物效应不同,通常分为3个波段:长波UVA、中波UVB和短波UVC。波长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UVC会被大气层中的氧和臭氧完全吸收,无法到达地表生物圈,但UVA和UVB则能冲关成功,到达地球表面。

  少量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人体的钙吸收,但过量紫外线却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紫外线会穿透皮肤的中间层(真皮),产生大量被认为是衰老元凶的自由基。自由基氧化攻击透明质酸、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可导致它们降解,加速皮肤衰老或者癌变。

  一般来说,UVA是加速皮肤老化、引起色斑、使皮肤变黑的刽子手;而UVB对人伤害更严重,除了损害皮肤、促进皮肤老化、产生皮炎和色斑外,还会引发皮肤癌、损害眼睛、降低人体免疫力等。

  所以,防晒的目的就是利用能够反射、散射或吸收紫外线辐射的“阻断器”,降低中、长波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防晒药丸的营销套路

  防晒药丸之所以宣称有防晒效果,是因为其成分中含有的多种抗氧化剂,被认为可以对抗自由基修复受损的细胞。

  白绒水龙骨是常被拎出来宣讲的物质之一,它是一种植物提取物,且已经有多项研究证实,白绒水龙骨有中和自由基、修复皮肤的作用。

  但药物入口后,要经过人体强大的消化系统,同时还要经受胃酸的考验,究竟能有多少有效物质保留下来仍未可知。

  2018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发布了一份声明,警告消费者远离那些声称可以防止太阳晒伤的“补品防晒霜”。这些防晒药丸给消费者一种错误的安全感,认为一种膳食补充剂可以防止晒伤,减少由太阳引起的皮肤过早老化,或保护人们免受皮肤癌的风险。这是在把人们的健康置于危险之中。

  根据FDA的规定,防晒霜药片不能保护皮肤免受阳光的伤害,如灼伤或癌症,所以不应该用来代替典型的防晒霜产品[1]。

  避坑指南:防晒产品该怎么选?

  科学防晒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隔绝紫外线与皮肤的接触。涂抹防晒霜或将皮肤遮盖起来最直接有效。

  道理虽然简单,但噱头十足的产品广告文案,总会让一些人一不留心掉“坑里”,因此选择防晒产品,要擦亮眼睛。

  具体而言,记住以下这些tips,就可大概率选到靠谱产品:

  1. 没有防晒霜是“防水的”。所有的防晒霜最终都会被洗掉,号称有“防水”功效的防晒霜在其标签上,都会注明,游泳或出汗时,需要间隔多久重新涂抹防晒霜。

  2. 婴儿不建议使用防晒霜。婴儿比成年人更容易出现防晒霜的副作用,比如皮疹。对婴儿最好的保护就是让他们完全远离阳光。在给6个月以下的儿童涂防晒霜之前先咨询一下医生。

  3. 不是所有的防晒霜都是广谱的。广谱防晒霜可以保护皮肤免受两种紫外线辐射——UVA和UVB的辐射,所以在标签上寻找它是很重要的。

  4. 对于近年来风行的皮肤衣,要学会科学辨别哪些有切实有效的防晒效果。皮肤衣的紫外线防护系数(UPF)是用来衡量一种织物能够允许到达你皮肤的紫外线辐射量。例如,UPF 50织物可以阻挡98%的阳光,并允许2%(1/50)的光线穿透。一般而言,UPF值在30到49之间才可以提供保护,而UPF值在50以上的则可以提供更好的保护。

  防晒虽好,过度则不可取

  虽然科学家已经证明了防晒霜的长期益处,但如果防晒不当,保护的目的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防晒产品的保护作用发生在皮肤表面,但有证据表明,至少有一些防晒活性成分可能会被皮肤吸收并进入体内。

  2019年5月《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FDA 的一项研究结果,测试了市场上四种最常见的防晒产品(两款喷雾、一款乳液、一款乳霜)在被喷洒或涂抹到皮肤上的表现[2]。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其中一种防晒产品,连续4天使用防晒霜,每天 4 次,每次在 75% 的体表上使用。

  结果发现,仅在使用防晒霜后的几个小时内,防晒霜中的光防护化学物质就能渗透到人体血液中。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样本实验,不用过度恐慌,因为我们日常使用防晒霜的频率和含量也不会如此之高。另外这些物质是否会对人体产生毒理效应还未可知。

  但动物毒理学的研究,却仍给人敲响了警钟,特别是,已经证明防晒霜成分中的氧苯酮会影响性激素并引起过敏反应。

  这里的论点不是反对防晒霜。阳光会损害皮肤,有时会导致癌症,所以保护自己是明智的。问题在于频繁的涂抹防晒产品或许存在健康隐患,不妨搭配物理防晒手段,如借助遮阳帽、遮阳伞、防晒服或者尽量避免暴露在阳光下,来实现防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statement-fda-commissioner-scott-gottlieb-md-new-fda-actions-keep-consumers-safe-harmful-effects-sun.

  [2]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33085.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学辟谣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