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80709341858061749.jpg

灭绝物种复活?首个试管犀牛南北杂交胚胎诞生!

北京科技报 2018-07-09

  随着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苏丹离世,该物种走向灭绝。不过科学家已将南北杂交胚胎体外培养成功。这是史上第一个试管犀牛胚胎。

  北方白犀牛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哺乳动物。今年3月,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苏丹”离世,让剩下的两头雌性北方白犀牛Fatu和Najin成为这一物种仅存的成员。

  根据《自然·通讯》7月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意大利和德国的科学家用冷冻的北方白犀牛精子和近亲南方白犀牛的卵细胞体外受精合成“南北杂交”胚胎。下一步,他们计划从存活的两头雌性北方白犀牛身上获取卵细胞,创造纯种的北方白犀牛胚胎。

  这是科学家首次把犀牛胚胎在体外成功培养至囊胚期的例子,大大提高了部分保存北方白犀牛基因的可能性。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试管犀牛胚胎。

  美国知名科学杂志《Popular Science》(《大众科学》)采访了研究论文主要作者之一,德国柏林莱布尼茨动物园及野生动物研究所的Thomas Hildebrandt,倾听他和同伴为将这种生物挽留在地球所做出的努力……

  《Popular Science》2018年夏季刊刊发文章《“苏丹”的儿子》

  1990年,Thomas Hildebrandt第一次目睹了一头大象的体内结构。那年夏天,这位德国兽医学学生在柏林莱布尼兹学院的实验室干活,思考如何撰写使用人类生育技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论文,骤然发现工作台上放置着一头大象的巨大尸体。当年27岁的Thomas被大象奇怪的生殖道吓了一跳。生殖道长约3米,由折叠的阴道口盖住,而阴道口就像一粒瓜子一样窄。在那一刻,他学到了:如果要给一头大象人工授精,就需要将整条手臂探入充满海绵体的阴道内。

  Hildebrandt(右)在工作中。(来源:nature.com)

  “我一直都很喜欢解决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年54岁的Hildebrandt在他26年的职业生涯中已成为动物繁殖专家和濒危物种授精方面的先驱。他开发的授精程序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并且手不能颤抖。今天,作为莱布尼兹动物园和野生动物研究所的主要生殖专家,他的实践经验比任何人都丰富。他帮助母象怀上了50多头幼象,还在接受手术而打了镇静剂的犀牛的胸腔上蹦跳,为它做心肺复苏。他为帮助这些庞然大物繁殖后代的一系列技术和设备申请了专利。

  今年,他尝试了一项伟大的壮举:第一次成功的犀牛体外受精。尽管犀牛与大象有亲缘关系,外表也有一些相似,但犀牛的解剖是一个新的、高风险的生物学难题。如果Hildebrandt能够破解这个难题,他就能将北方白犀从灭绝边缘拯救回来。

  殖民时期,狩猎、偷猎和栖息地丧失使所有种类的犀牛都面临风险。亚洲传统医学中使用犀牛角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最近对犀牛角的需求激增,导致犀牛数量锐减。2007年,由于偷猎,南非的15000头犀牛中有13头死亡;而2014年,犀牛的死亡数量达到了1215头。现在,世界上共有5种犀牛,其中的3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这一状态标志着它们面临极高的灭绝风险。但北白犀的命运尤其岌岌可危。

  肯尼亚莱基皮亚地区的Ol Pejeta保护区只有两头雌性北白犀,都无法生育。28岁的Najin患有跟腱疾病,可能会在胎儿的重压下断裂。年轻一些的Fatu由于子宫感染,无法怀孕。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于今年3月份死去,终年45岁。

  ▲雌性北白犀Fatu。(来源:nature.com)

  但是,这头受人喜爱的公牛仍然可以留下后代。“苏丹”与其他4头雄性犀牛的精子都已被冰冻保存。Hildebrandt希望获得Fatu和Najin的卵子。他将与国际合作伙伴在意大利给卵子授精,并将胚胎送回Ol Pejeta保护区,由其他犀牛继续妊娠。

  南白犀的种群数量较为稳定,约有2万头。Hildebrandt相信它们与濒危的北部表亲严格来说是同一个物种,但是隔离已久。许多专家认为如此长久的隔离难以让少数雌性南白犀充当代孕母亲。

  Hildebrandt在机缘巧合下发现,可以用试管拯救濒危野生动物。上世纪80年代末,他在学习畜牧兽医学时,结识了未来的妻子。当时,她在东柏林的Charité医院担任分娩助理,正逢东柏林地区出生了第一名人类试管婴儿。试管婴儿技术激励Hildebrandt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重点,并就如何利用该技术复兴濒危物种撰写了一篇论文。“当时,没有人知道如何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帮助濒危动物繁殖,就连大象专家也不知道,”Hildebrandt回忆说。

责任编辑:sun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北京科技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