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探索——蜂窝岩是如何形成的?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2019-04-01 |
蜜蜂的蜂窝以其精巧的构造令人惊叹。有一种自然地貌也拥有蜂窝状的精巧结构,你知道是什么吗?
蜂窝岩,坚硬的岩石因差异化的风化、侵蚀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坑洞,好似蜂窝一样,所以称为蜂窝岩。其特点是布满了密密麻麻像蜂窝一样的小孔洞。蜂窝岩地貌属于丹霞地貌的一种微地貌,在全球不同气候区域均有发育。其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以丹霞地貌著名的贵州赤水、四川古蔺黄荆和广东丹霞山等地。
蜂窝岩地貌的成因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蜂窝状岩石成因有各种研究,观点也多种多样。有人认为这些蜂窝状孔洞是在一定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的综合产物,其形成地岩石本身的组成成分、组织结构不同,又在风化侵蚀下,颗粒粘合较差、不牢固的岩石容易被剥蚀掉,产生凹陷。再加上风化作用持续不断进行,凹洞越来越大,便形成千疮百孔蜂窝状的外观,此观点认为,岩石组成和结构是其发育的重要基础;还有人认为这些蜂窝状洞穴除了风化剥蚀作用外,还伴随有生物作用,例如菌类、藻类、地衣和苔藓等覆岩石表面,有机体所产生的废弃物酸化,能促使岩石产生水解等化学风化作用,或者苔藓等植物死亡腐败连同岩石沙泥脱落形成凹洞;也有人将其形成因素概括为与岩石的矿物组成及结构、洞穴所在的地形条件、气候因素和蜂窝状洞穴本身所形成的微气候有关。
几个典型的蜂窝岩地貌
这些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各地区蜂窝岩地貌形成原因也各不相同。比如,丹霞山大型蜂窝状洞穴的形成和发展就与温度、湿度的昼夜及季节性变化所导致的盐风化作用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与直接暴露在空气当中蒸发作用强烈的陡峭崖壁表面相比,湿润水气更容易在蜂窝状洞穴中保持更长的时间。
一般来说,丹霞地貌小蜂窝状洞穴多发育在钙质含量较高的红色砂岩层中。以乐山大佛地区的蜂窝岩地貌为例,乐山的红砂岩在距今近1亿年前的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那时,青藏高原还没有隆起,现在的长江流域在那时类似当今的西亚沙漠,干热条件下,含红色氧化铁丰富的砂粒在风力吹送下堆积成沙丘或在季节性洪水搬运下堆积,经过千万年的固结,形成今天的红砂岩。在烈日照射下,干旱沙漠中的湖泊或者水塘,储水蒸发,浓缩成咸水,最后干枯,盐分保存在红砂岩中,于是在岩石风化时,它们在岩石表面形成一些孔洞,便形成了蜂窝岩地貌。
蜂窝岩地貌是大自然孕育的神奇景观,它的形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我们需要珍惜和保护它们。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韩倩
责任编辑:杨茗
上一篇:草莓的果实竟然是表皮的“小芝麻”
下一篇:有不用睡觉的动物吗?失眠很危险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