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三伏天你不知道的事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2019-07-18 |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竹窗》,这是描写“三伏天”的经典诗句之一。而早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就有关于暑的介绍:“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在小暑之后,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提示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
如何计算“三伏天”?
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事”的方法用以计年、计月、计日、计时。所谓“干支”就是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十个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由于天干只有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几乎每年都不一样,所以与“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今年自7月12日起我们就已经正式迈入“三伏天”了,等到7月22日便进入了长达20天的“中伏”,直至8月20日才能过完“三伏”,共计40天。
三伏天为什么是最热的呢?
夏天,北半球倾向太阳,太阳光的方向与地面近乎垂直,夏至那天北半球从太阳那里接收到的热量最多,太阳最“高”,但是地面积压的热量并不是非常多,夏至过后虽然日照时间不是最长,但是每天接收到的热量还是超过散失的热量,所以热量是持续增加的,日平均温度会持续升高,到“三伏天”则会升到最高。只有当太阳足够“低”时,每天接收的热量少于散失的热量后,温度才开始降低。
同样的道理,每天中午12点是太阳最“高”的时候,但是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不是中午,而是下午两点左右。
“三伏天”习俗多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伏天,民间生活多有习俗,农业生产亦有规律可循。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
等到“中伏”时,就要吃面了。《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吃碗热汤面,身上发汗,可以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
进入末伏,难熬的伏天进入尾声,天气渐渐开始转凉,简单方便的烙饼成了受欢迎的食物。在饺子、面条、烙饼这三种面食当中,以烙饼的烹调方式最好。因为烙饼不需要水煮,也不需要过水,各种可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最小。
当然中国南北方的习俗也有些是不相同的,大江南北各有妙招,可谓是因地制宜。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童植
责任编辑:王超
下一篇:夏季防蚊大作战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