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理解天气预报 帮助我们认识和谐自然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2019-09-10 |
8日,由“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国图讲坛、新华网科普频道主办的“理解天气预报 认识和谐自然”讲座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开讲。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梁旭东围绕观测气象的几种方法、理解天气预报以及理性应对天气灾害等内容进行介绍。
梁旭东认为,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环境与空气质量、交通、医疗、风能和太阳能等,都会因天气变化而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天气变化也可能会带来灾害损失。因此,天气预报的出现可以帮我们提前防范、做好应对措施,减少因天气变化造成的损失。
当人们描述大气时,会涉及到温度、湿度、气压、颗粒物等气象要素数据的测量。梁旭东讲到,我国古代就开始对天气现象进行观测,比如早在明清时期,我国就发明了量雨器。到19世纪,我国开始气象要素的观测。他介绍,现代气象观测通过地面、探空、气象卫星观测、天气雷达等手段进行综合观测并通过全球观测网进行资料共享,这些都是认识天气和预报天气的基础。
梁旭东表示,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天气预报制作流程的进步。早期的天气预报是由较多的技术人员开展收报、解报、填图、画图等工作,支撑少量的预报员开展天气预报。而现代的数值天气预报可借助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进行定量计算,使预报更精确。
“天气预报准确吗?”面对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梁旭东回答,天气预报是有误差的,准确与否是相对的。天气预报的作用在于预警,因此我们要理性对待天气预报,以和谐自然观的态度看待天气变化。同时,面对预警信号,我们要提高风险意识、掌握避险常识、正确认识天气灾害。
互动环节,现场观众纷纷提问,梁旭东对提问中涉及到的生活现象、预报的专业知识进行答疑。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郭童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