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对院士夫妻告诉你:科研人爱情有多燃(下)共青团中央 2019-02-26 |
在我国科学界,两院院士一直是最高荣誉。两院院士评选一般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仅仅选出一百多人,历年当选的两院院士也不过数千人。然而,在我国科学界中,依然存在为数不多的夫妻都是两院院士的事例。
邹承鲁和李林夫妇
邹承鲁(1923—2006),男,祖籍江苏无锡,出生于山东青岛,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作为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邹承鲁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
李林(1923—2002),女,出生于北京,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材料物理学研究。194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机械系。1948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物理冶金硕士学位,195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20世纪50年代在球墨铸铁、微量硼钢、包头铁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奖。
这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之家,产生中国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李林之父李四光是地质学家,李林是物理学家,邹承鲁则是生物化学家。
闵恩泽和陆婉珍夫妇
闵恩泽(1924—2016),男,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之一,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1946年,闵恩泽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进入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工作。
陆婉珍(1924—2015),女,化学家,出生于天津市,原籍上海,分析化学与石油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技术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总工程师。1946年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现为南京工业大学)毕业,1949年于美国依利诺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于美国俄亥俄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并于 1952~1953 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她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于1956年回国工作,在石油工业部炼制研究所(即现在的石油化工研究院)历任分析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闵恩泽、陆婉珍夫妇在美国双双取得博士学位后喜结连理,1955年回国,共同致力于我国的石油化工事业。
谷超豪和胡和生夫妇
谷超豪(1926—2012),男,浙江温州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9年6月,获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温州大学校长等职务。谷超豪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胡和生(1928—),女,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南京,几何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1945~1948年在交通大学数学系学习,1950年初毕业于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数理系。1952年浙江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
谷超豪、胡和生因共同的喜好、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走到了一起。1950年相识相恋,1957年结婚,一直携手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王阳元和杨芙清夫妇
王阳元(1935 —),男,生于浙江宁波,微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教授、所长。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院长,微电子学系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主持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块3 种类型1024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
杨芙清(1932—),女,江苏无锡人,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教授。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1957-1959年在前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和莫斯科大学数力系学习。1959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工作。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具有首创性和开拓性。
王阳元、杨芙清同为北京大学教授,王阳元是我国硅栅 N 钩道 M O S 集成电路技术开拓者之一,杨芙清被业界誉为我国的软件工程铺路人。比尔·盖茨第一次来华访问时,称最想见的中国科学家是周光召院士和杨芙清院士。
柯伟和李依依夫妇
柯伟(1932—),男,原籍浙江黄岩(今台州),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金相热处理专业。长期从事高温合金的蠕变、疲劳及腐蚀疲劳等材料失效与保护的研究。
李依依(1933—),女,生于北京,原籍江苏苏州,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我国低温及核结构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现主要从事特种合金制备工艺与计算机模拟。负责精密管材基地工作。
柯伟、李依依双双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一起从事金属材料和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在科研领域比翼齐飞。
陈竺和陈赛娟夫妇
陈竺(1953-),男,江苏镇江人,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肿瘤发病基础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教授,研究员。1975—1977年, 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医士专业学习;1977—1978年, 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内科教研组教师;1978—1981年, 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一部血液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首创国内血友病精细分型及血友病甲携带者检测和遗传咨询;首次建立了伴Ph1染色体急性白血病中BCR-ABL重组的分子模型等。
陈赛娟(1951—),女,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鄞县人,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研所执行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陈竺、陈赛娟两位院士是我国血液学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类似的经历,共同的品质和性格,造就了这对医学界的伉俪。
范海福和李方华夫妇
范海福(1933 —),男,生于广东广州,晶体学、电子显微学与结构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基于同步辐射X光源的生物大分子结构分析方法研究等领域。
李方华(1932 —),女,生于香港,籍贯广东德庆,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1956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晶体结构和缺陷的电子衍射和高分辨率电子显微学,发展了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理论和方法。
范海福、李方华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同致力于发展电子显微学理论与方法,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彼此事业的有力支持者。在工作上的敬业程度堪称典范,关心年轻人进步,培养了大量海内外杰出的电子显微学人才。
郑树森和李兰娟夫妇
郑树森(1950 —),男,浙江龙游人,肝胆外科、肝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教授。1973年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浙江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及肝胆胰外科专家,领导着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提供全方位医疗诊治服务的肝胆胰外科中心,引领我国器官移植和肝胆胰外科学科发展。
李兰娟(1947—),女,浙江绍兴人,传染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1973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主要从事传染病学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30余年,并取得显著成就。
郑树森、李兰娟同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也是一对白衣战士,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彼此事业的有力支持者。
章申和匡廷云夫妇
章申(1933—2002),男,江苏常熟人,景观地球化学家,江苏常熟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1962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60年代首次揭示珠穆朗玛峰地区冰、雪、水中氢氧同位素的含量、分布和分馏规律。70年代系统揭示了蓟运河、湘江等河湖重金属污染规律,取得防治成效。1993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匡廷云(1934—),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1956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1962年8月在前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获生物系博士学位;1962年9月至今历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
匡廷云是在1958年苏联莫斯科大学遇到章申的,这位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的小伙子像匡廷云一样,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在莫斯科大学生物系做研究生。两位来自中国的生物专业留学生在异国他乡走到了一起。
责任编辑:sun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