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的网络声音,也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科技日报 2019-04-26 作者:眉间尺 |
近日,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启动,首家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落户新浪,新浪网发布的新闻和微博上公开发布的博文,都将被保存。一石激起千层浪,网上对此议论纷纷,大部分人对此表示了肯定和支持。
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这既是信息技术时代文明记载的新探索,也是科技运用于文明延续的新尝试。正如麦克卢汉所言,任何新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全新的人类环境。在这个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42%的网民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获取和发布信息。从本质上看,文明无非是信息。而现在,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媒体时代那些随风而逝的声响、念头、情绪现在都有机会变成文字与图像,被人们所感知,信息载体形态的根本性变化,使“汗牛充栋”这样的词已无法形容这个时代文明的发展状况。
面对浩如烟海且碎片化、易瞬性、跨文化特征十分明显的网络信息,早有历史学家望“网”兴叹:以后的历史该如何书写。其实,这不仅是对历史学界的“饭碗”之忧,更是对新技术条件下人类文明延续方式的思考。如果我们承认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一次划时代的改变,那么就必须学会使用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手段才能如实地记录时代发展的进程。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国家图书馆已经对互联网资源进行采集和保存。这是一座丰富的当代文明数据库,为后世认识和研究网络时代提供了基础。如果再考虑到我们现在保存的其实是网络时代的第一批数据,其意义就更显巨大了。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新浪微博乃至互联网毕竟还没有覆盖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由于技术、文化等各种原因,有不少人群、事件在网络时代依然处于“失语”状态。互联网的“放大”功能则让一些声音和观点更容易吸引眼球的同时,也让另一些观点被遮蔽乃至消失。因此,本着为后代负责的态度,推进信息保存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信息打捞”工作,让网络时代的文明生态尽可能完整地留存。只有这样,那些让今天的网民捧腹的“梗”才有可能在后世得到理解,我们的欢乐与哀伤对于后人才能真正有所意义。
从现实应用的角度看,这一庞大的数据无疑为社会治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提供了依据,如果善加利用,可以提高有关部门工作的有效性和精准度。但正如有的网友所调侃的,这些数据里包含了太多个人隐私,一旦被公开,心里还是不太舒服。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在美国,Twitter也向美国国会图书馆捐赠推文数据,但规定其内容应提供给“真正的”研究人员,而研究人员必须签署禁止商业用途以及内容重新分配的文件。图书馆也不得以易于下载的形式在其网站上提供大部分内容。显然,加强互联网资源保存和利用的规则建设已刻不容缓。互联网资源是真正来自民间的。作为数亿网民的智慧结晶,这是一笔真正属于全社会的财富,其保存和使用应做到采之于民,造福于民,避免成为个别部门或企业信息垄断乃至牟利生财的手段。(眉间尺)
责任编辑:杨茗
上一篇:5000多年前古人就会使用指纹?
下一篇:新研究揭示汉藏语系起源于中国北方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