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的土家族吊脚楼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2019-03-11 |
背靠青山、面朝江水,依势而建的吊脚楼,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保存着中国本土的传统民族文化。
我国现今遗存的吊脚楼广泛分布于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是当地苗族、土家族、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共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土家族的吊脚楼选择依山势而建,大大避免了占用耕地,同时把底层架空,用木结构承重,不用一钉一铆。吊脚楼通常都有精美的雕刻装饰,能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土家族吊脚楼既适应了武陵山区的地理环境和温润多雨的气候,也充分拓展了建筑面积。
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中富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符号,也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土家族人喜聚族而居,一姓为一寨,以姓氏为寨名或村名。在建筑形式上,以吊脚楼为主;在建筑材料上,以木材为主,木结构占多数,也有土木结构的。
土家族吊脚楼最大特点在于居住功能分层,注重房屋功能的多样性,即紧紧抓住“住”、“劳”、“藏”三个基本环节进行总体合理安排,把贮粮、居住和牲畜饲养等生活必需空间融为一体。相比传统的两层吊脚楼,在不少地区还有三层结构的吊脚楼建筑。三层吊脚楼建造工艺更为复杂,功能更多,外观更具观赏性,在世上也比较罕见。平面布置以堂屋为中心,左右火塘灶厨,吊脚部分则按上、中、下三层划分,上层为粮食贮藏层,设置谷仓,晾置作物,有的还专门在靠山一面放置蜂桶,用于提取蜂蜜; 中间为生活起居层,一般作为女儿的闺房或儿子儿媳的卧房; 下层为牲畜杂物层,设置猪圈、牛圈或放置加工工具和农具。上层储粮,很好地解决潮热气候下房屋的隔湿和通风,又方便取用。中层住人,使人离地而居,免受潮气和虫蛇猛兽的袭击。下层养畜,牲畜的饲养空间没有远离主人,方便了居住者的生产生活。
我国古代木构建筑大体分为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式三种形式。土家族的吊脚楼采用穿斗式构架,所谓穿斗式,又称立贴式,是用柱、骑承檩直接负担屋顶的重量,柱与骑之间用穿枋贯通连接,构成立贴,再用横枋将几排立贴连接,构成整座房屋的柱网构架。这种穿斗式构造方法在汉代就趋近成熟,具有省工省料、经济适用、结构稳定、防震性好等特点,是我国南方民居最常见的形式。
当然,吊脚楼的形式并不单一,因为各幢吊脚楼的构架和内部空间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吊脚楼,也是各有各的特点,它们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责任编辑:xujinghui
上一篇:动物界的“超级奶爸”
下一篇: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