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这波防晒错误操作可能把你“黑”了

骄阳似火,这波防晒错误操作可能把你“黑”了

新浪科技 2019-06-05

  夏天骄阳似火,防晒又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人们对光老化的逐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防晒的重要性,防晒服、遮阳伞、防晒剂……各种防晒方式层出不穷。然而,关于防晒的谣言和误区也开始又一轮的萌芽和滋长。

  骄阳似火,这波防晒错误操作可能把你“黑”了 

  网络图 

  防晒引发维生素D缺乏? 

  众所周知,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3,促进钙在骨骼上的沉积。那么防晒会不会导致维生素D3缺乏,进而影响钙吸收呢?网上也流传着 “涂了防晒剂会导致缺钙”的说法。这让很多人在防晒还是要钙两个选项之间左右为难。

  “绝大多数人都非常注重面部防晒。实际上,外出活动时,我们除了面部裸露在外,还有手、胳膊、腿等部位也或多或少会暴露在阳光下。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哪怕阳光只是散射而非直射,就足够这些部位的皮肤合成人体日常所需的维生素D3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远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常防晒剂是有时效的,其防晒效果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因此即便将所有裸露的部位都涂抹了防晒剂,也无需担心会导致维生素D3缺乏。

  穿防晒服不需涂防晒剂? 

  商场中的防晒服款式多样,轻薄、透气的布料再加上防晒的标签,让它们看似成为了炎炎夏日的完美选择。很多女性认为穿了防晒服就无需涂抹防晒剂。但是,穿了防晒服当真可以高枕无忧吗?

  “并非所有材质的织物都有良好的防晒效果。”李远宏告诉记者,市售的轻、透防晒衣物起到的防晒效果十分有限。因此,防晒服下再配合涂抹防晒剂才是科学的选择,尤其是长时间在户外的人更要这样做。

  紫外线防护系数(UPF)是评价织物防晒性能的指标。UPF值越高,防护效果越好。当UPF值大于40,且紫外线的透过率小于5%时,可称为防紫外线辐射产品。上街购物时要认清,没有这个标识就不是正规的防晒衣。

  防晒剂的一些成分对身体有害? 

  氧苯酮是大多数防晒剂中的主要成分,网传氧苯酮是“最毒”的防晒成分,可导致内分泌紊乱,会引起性早熟、肿瘤和其他疾病。

  “诚然,防晒剂中会添加某些具有干扰激素水平作用的成分,但是添加量非常少。中国、欧洲、美国等地区在该领域有严格的控制规范,以保障用户的身体健康。”李远宏表示,凡是经过我国相关监管部门认定的合格产品,正常使用时皆无需担心安全性。“任何事物一旦抛开剂量谈毒性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近期,一项研究再度引爆人们对于防晒剂成分会进入血液循环的担忧。研究人员让24名健康志愿者连续4天每天涂抹4次防晒产品,并覆盖全身四分之三的皮肤,每平方厘米涂2毫克。最终结果显示,受试者血液中防晒剂的4种主要化学成分都超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议的0.5纳克/毫升这一血浆浓度阈值。

  “这项研究中防晒剂的用量比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用量高太多了。”李远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人体的皮肤面积约为1.7平方米,每天4次以2毫克/平方厘米涂抹75%的皮肤,每天用量总共为100多克,几乎为2—3瓶防晒剂的量,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每天会涂抹这么多。

  李远宏指出,日常防晒的防晒剂用量在0.5毫克/平方厘米即可,脸部用量约与花生粒大小差不多。由于防晒剂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成膜以产生防晒效果,建议出门时提前15分钟涂抹,每隔2—3小时重复涂抹。

责任编辑:sun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浪科技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