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传统医学病证 首次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

科技日报 2019-06-06 作者:付丽丽

  日前,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传来好消息。会议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外感病等中医病证名称,成为国际疾病“通用语言”。

  “这是世卫组织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组历时10年努力的成果,体现了世界对中医药的认可。”项目主要负责人、上海中医药大学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与评价中心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主任窦丹波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传统医学病证,为何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被纳入之后,影响几何?中医药在国际化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打破传统医学“信息孤岛” 

  国际疾病分类(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颁布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标准,它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解剖位置等特性,将疾病分门别类,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组合,并以编码的形式来表示其系统性。

  “国际疾病分类使得疾病名称标准化、数字化,从而成为医疗、行政管理以及医疗经费控制的重要依据。”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怀琼说。

  作为权威的国际标准,ICD是各国政府在医疗、管理、教学和科研及制定政策中关于疾病分类的规范性标准,是卫生健康领域国际间进行交流的基础标准之一,更是世卫组织对全球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评价以及进行国家和国际间统计的通用标准。一些国际会议文章、杂志在涉及疾病的诊断时,要求提供疾病的国际编码,甚至病人转诊时医院提供的病历摘要也被要求填写ICD的疾病编码。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表示,传统医学一直缺少具有国际标准化的统计口径,导致传统医药的相关服务信息、资源状况等处于“信息孤岛”状态。

  窦丹波也认为,ICD第十一次修订之前,传统医学一直未被列入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框架内,缺少具有国际标准化的统计口径,这不仅阻碍了传统医药在全球的推广,也使国际疾病分类系统缺失了传统医药的卫生统计信息。传统医药被纳入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分类将改变这一格局。

  “此次事件,标志着中医药在现代医学疾病分类系统中将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医药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被接受的前提,也是中医药被世界接受的基础。”张伯礼说,此次里程碑式成果,使中医药在临床、科研、教育、管理、保险等领域拥有国际标准化语言的“通行证”,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步伐具有划时代意义。

  国际化之路并非坦途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让其走向世界,也一直是中医药从业者努力的方向。

  张伯礼介绍,事实上,从2000多年前的张骞通西域开始,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渠道就打开了,中医药是其中重要的交流内容。近年来,我国对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不断推进。尤其是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后,对于中医药国际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希望多了解中医药,希望中医药给他们带来活力。“我们要主动走出去,让人家知道、了解认识中医药。”张伯礼说。

  为推动中医药更好走出去,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现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承担相关项目管理,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研究与服务评价中心,承担项目日常工作。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工作量庞大,此外还有文化背景的差异、获取不同学术界的认同;标准制定与认同等。”张伯礼介绍,10年的时间,中国专家组完成中医病证国标英译8万余字;完成2次术语审评工作,摘取术语条目1400余条,收集整理专家意见4928条,筛选后得到术语近600条,根据国标等参考资料给出中英文定义;完成项目各版本指南、手册的汉译工作10万余字;同时,翻译471条病证条目及其定义近3万字。

  窦丹波也表示,在名词术语方面,由于工作语言是英语,所以专业术语翻译困难很大,有国内国际各种版本歧义、拼音使用范围等。如阴阳等传统名称已经进入西方主流词典的概念比较统一,但其他一些中医专业名词翻译如脏腑、经络等,确定每一个词的翻译定义都费时费力,都有太多的讨论、争执。

  “在确定首个入选ICD体系的传统医学时,中国的中医药曾面临其他传统医学的激烈竞争。”张伯礼说,在确定研究方案时,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都提出了研究方案,鉴于中国的方案最符合中医药临床和理论体系,兼顾了韩日等国家传统医学内容,且基于已有的中医药国内标准及全国中医医院监测中心等前期工作基础,在竞争中得以胜出,各国最终讨论一致同意,按照我国提出的ICD-11传统医学部分研究方案开展研究。

  最终,新制定的ICD-11传统医学章节充分体现了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的病证分类体系的基本特点,同时,包容了日、韩传统医学内容,获得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专家认可,最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采纳,实现了既保持中医特色,又符合国际需要的目标。

  促使中医药与国际主流医学接轨 

  近百年来,中医药地位逐渐让位于国际主流医学,中医药人士痛惜如此宝贵的财富从此蒙尘。“患者们希望早些获得有效的治疗,而我们也希望传统医学经验能被国际认可。可惜没有一座桥梁,把中医药与国际标准衔接起来。我国专家奋斗十余年,终于把中医药纳入了国际主流医学这一分类体系,这是我国政府与中医专家历经十余年持续努力所取得的宝贵成果。”张伯礼说。

  有专家表示,ICD-11的正式发布有助于我国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且体现我国中医药卫生服务信息的统计网络,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彰显我国中医药服务在人类健康服务中的能力和地位,有利于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与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系融合发展,为世界各国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奠定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计划将于2022年1月1日起生效,传统医学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还需更长时间。张伯礼认为,中医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将是个渐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尽管中医药等传统医学已经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但在其中所占比例还很小,有待不断完善、扩充。(付丽丽)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