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大家|黄纬禄: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出国中国航天科普微信公众号 2019-09-11 |
黄纬禄是我国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中国航天技术的创始人之一。我国首颗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枚发射成功的东风一号导弹,第一颗“两弹”结合的东风二号甲导弹,它们的控制系统都是由黄纬禄负责的。
本篇,为大家讲述黄纬禄与导弹事业的不解之缘。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
1916年,黄纬禄出生在安徽芜湖市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他的父亲黄慎闻是前清秀才,爱好书画和诗文,曾担任小学国文老师。黄纬禄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36年,黄纬禄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入学一年后,正值日本对华侵略,南京中央大学不得不在战火中将学校从南京迁到了重庆。
黄纬禄和师生们颠沛流离,自己动手盖校舍,在战乱中刻苦学习,艰难地完成了四年的学业。毕业之后,在老师的引荐下,黄纬禄被分配到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器材厂。
由于战乱,黄纬禄的家人四处逃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941年4月,黄纬禄接到了父亲病逝的消息,他虽回家心切,但受战乱的影响,他没能回去参加父亲的葬礼。
父亲的离世对黄纬禄触动很大,国家有难、父亲亡故,他既不能报国也不能尽孝,他想寻找一条可以使祖国变得强盛的道路。黄纬禄认为中国的贫穷落后是技术不先进、工业不发达造成的,为此他有了想到国外学些先进的理念与技术的想法。
1943年,也就是黄纬禄工作了三年之后,他终于获得了一个到英国工厂实习的机会。然而那时的出国并没有现在这么简单。
中英两国相隔万里,当时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根本没有直航的飞机。黄纬禄和同行的同学商量后决定先从重庆飞到印度的加尔各达,之后再做筹划。但是印度的情况也不好,他们后来又辗转到孟买,在印度耽误了6个月才坐上了开往英国的商船。
黄纬禄(后排左二)和同学们在孟买
海路依然充满了艰险,他们必须要经过位于地中海中心的意大利,而那时意大利还在德军的控制范围内。因此商船必须靠军舰护航才能出行。
商船给每位乘客都配备了救生衣,衣上别着特制的手电筒。一旦遇到敌机轰炸等紧急情况,乘客就可以穿着救生衣跳入海中逃生,夜晚打开手电筒指示救援人员发现自己。
救生衣里还放着几块巧克力,这是为了在紧急情况下短时间维持生命用的,增加逃生的机会。看着这些,黄纬禄心里更加忐忑不安起来。
有一天,护航舰的声呐系统显示屏上出现了一个亮点,舰队立刻警觉了起来:“是德国人的潜艇”。所有人都迅速穿好了救生衣跑到甲板上观望。此时,护卫舰已经侦查到了潜艇的具体位置,投放了深水炸弹。
只听到一声模糊和沉闷的爆炸声,那颗炸弹成功炸毁了德国人的潜艇。黄纬禄他们侥幸逃过一劫。就这样又走了两个月他们才到达了英国的港口城市利物浦,船一靠岸,英国工业协会就派人到港口接上了他们,将他们按专业安排在了各个工厂。
在英国实习期间的黄纬禄
然而,英国也不是太平之地,当时德国对英国的轰炸也是屡见不鲜,老百姓都在自己的后院建造“防空工事”。
1944年6月的清晨,一枚“嗡嗡”怪叫的V-1导弹飞向伦敦市郊。黄纬禄正在上班的路上,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声沉闷的爆炸声,黄纬禄的心猛的一颤,那个方向似乎是自己所在的实习工厂。
V-1导弹
半个小时后,当他匆匆来到工厂时,熟悉的车间已经变成了一堆冒烟的瓦砾,炸弹在车间办公室五六米处爆炸,而那个办公室正是黄纬禄平时上班的地方。
办公室里的五位工作人员当场被炸死四人,另一位也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因为伤势过重丧命了。因为工厂规定实习生早上比正式员工晚半个小时上班,黄纬禄才得以保住了性命。
几次亲历战争,黄纬禄开始对导弹产生了兴趣,他想,一个14吨重的东西居然能够飞过英吉利海峡,并且产生这么大的杀伤力,真是不可想象。
后来,英国的特工搞到了一枚货真价实的V-2导弹,政府把它放在了博物馆,供人参观。黄纬禄没有错过这个机会,立即到博物馆中参观。
" >
V-2导弹
黄纬禄一边听讲解员讲解一边回忆自己学过的电机方面的知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他围着导弹转了一圈又一圈,久久的伫立在那里,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这个令世人惊恐的东西。
突然,黄纬禄的脑中闪现出了一个念头,要是自己的祖国也能制造出这样的导弹,日本就不敢再侵略我们了!从这一天起,学习无线电专业的黄纬禄,在内心深处播撒下了研制中国导弹的种子。
此后,黄纬禄将自己的全部交给了导弹事业,为此不惜倾注了毕生心血。晚年时,黄纬禄始终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2011年11月23日,黄纬禄在北京因病逝世,时年95岁。
让我们缅怀黄老,继承他的遗志,传承他的精神,将他未竟的事业推向世界巅峰!
参考文献/《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
责任编辑:王超
上一篇:航天大家钱学森:信任、支持与承担
下一篇:航天大家钱学森的大师课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