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年14次任务全胜!“金牌火箭”今年揽下了这些金牌科技日报 2018-12-25 作者:付毅飞 姜哲 王伟童 |
12月25日零时53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丙遥十七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送入预定轨道。这意味着该系列火箭2018年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长三丙与长三甲、长三乙并称为长三甲系列火箭,这是长征火箭家族高强密度发射的主力军,也是成功率最高、技术最成熟的火箭系列,有“金牌火箭”的美誉。
一年来,“金牌火箭”布北斗、送嫦娥,揽下中国航天多枚“金牌”。
14连捷,创年度发射数量纪录
此次发射,是长三甲系列火箭全年第14次执行任务。取得14连捷的同时,它还刷新了我国单一火箭年度发射数量纪录。
一院长三丙火箭总指挥金志强介绍说,长三甲是我国现役中型高轨运载火箭中运载能力最大、技术最复杂、适应性最强的火箭系列。其形成了从2.6吨到3.9吨、再到5.5吨的运载能力梯度,入轨精度与当今世界主流运载火箭相当,能够满足我国当前各种中高轨道有效载荷,以及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有效载荷的发射任务。
近几年,该系列火箭年均发射数量都保持在10次左右,这在国际上也名列前茅。尤其是2018年,几乎每个月都有它发射成功的捷报。
“其实从今年10月份之后,我们的每一次发射,都是在创造新纪录。”金志强说,“未来几年,长三甲系列预计还将保持高强密度发射的节奏。”
96次出征,创发射总数纪录
多次获得中国火箭发射年度冠军的长三甲,也在发射总数上遥遥领先。96次的成绩,顺理成章地刷新了我国单一系列火箭发射总数纪录。
凭借高密度、高品质、高成功率等特点,长三甲系列火箭受到众多用户青睐,承担着我国绝大多数高轨道卫星和飞行器的发射任务,发射总数占到长征家族总发射次数的三分之一。
金志强说,该火箭不仅能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太阳同步轨道(SSO)、倾斜地球同步转移轨道(IGSO)、中圆轨道(MEO),还能执行地月转移轨道(LTO)及深空探测发射任务。
同时它具备大型卫星双星发射、末级长时间滑行、窄窗口/多窗口乃至零窗口发射、低温推进剂加注后推迟24小时不泄出再次发射等能力。这些技术保证它能满足我国绝大多数重大工程的发射任务需求,成为长征家族中的“劳模”。
“预计在2019年上半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将迎来第100次发射,有望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个发射总数过百的系列火箭。”一院长三丙总设计师陈闽慷说。
14天任务周期 创高密度发射纪录
除了发射数量,长三甲系列火箭还刷新了由自己创造的高密度发射纪录。
自2018年10月15至12月25日,在70天里,它完成了5次发射任务,平均任务周期仅14天。这超越了它在2015年创造的平均任务周期16天纪录。
“这5次发射任务包含‘北斗’‘探月’等国家重大工程,研制队伍也经受住了考验,尽显‘金牌’成色。”一院长三甲系列火箭副总指挥刘建忠说。
高密度发射纪录的背后,除了出色的任务适应能力,还有该火箭“系列化、组合化、通用化”的设计思想。刘建忠介绍,研制团队一直致力于实现同构型火箭在单机、系统甚至子级上互相通用,让火箭根据不同需求自由搭配实现“去任务化”。“就像批量生产的汽车可以任意匹配司机。”他说,“这种设计思路可以让火箭研制生产先行一步,不受任务掣肘,既便于质量管控,也利于实现高密度发射。”
长三甲系列火箭 2018年发射成绩单
2018年1月12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
2018年2月12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
2018年3月30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
2018年5月4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亚太六C”通信卫星。
2018年6月5日,长征三号甲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2018年7月10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二号”备份星。
2018年7月29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
2018年8月25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
2018年9月19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
2018年10月15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
2018年11月1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工程首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2018年11月19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卫星。
2018年12月8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 “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
2018年12月25日,长征三号丙火箭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
责任编辑:王超
上一篇:太阳系外存在新形式的“超级地球”
下一篇:虹云工程技术验证卫星成功发射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