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开辟太空新时代人民日报 2019-01-07 |
1月3日,一张清晰的月背影像图“刷屏”各大外媒。这是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由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拍摄,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
那一天,世界瞩目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高光时刻。嫦娥四号探测器翩然落月,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首次实现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美国《纽约时报》感慨,“就在我们从2018年激动人心的太空之年喘口气之际,2019年已经开始了一个快速的开端。”
嫦娥四号牵动全球目光
约38万公里之外,人类目光不可及的月球背面,嫦娥四号牵动全球目光。
“这是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第一时间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状态,向中国“嫦娥四号”团队表示祝贺。
“中国以登月开启2019年。”美国雅虎新闻网的报道称,“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新年伊始登陆月球背面,这将成为中国众多重大‘第一次’之一,具有开创性意义。”
“这是中国航天计划的一个重大成就。”美国石英新闻网认为,“从着陆到与航天器保持通信,涉及到技术的复杂性。”
英国广播公司这样描述嫦娥四号“着陆的挑战”:“远处崎岖、起伏的地形,对安全着陆提出了特殊的挑战。在一个参差不齐的露头上着陆,将意味着任务失败。”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称,“进入21世纪后,成功让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的国家只有中国。中国有望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一些观点还认为,中国嫦娥四号的此次“奔月之旅”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对人类探索月球、乃至太空意义深远。
美国《天文学》杂志指出,“这次登陆是中国太空计划的重大成就,为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提供关于未开发的月球区域的新数据库。同时,这项任务将收集独特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早期的太阳系,甚至可能是早期的宇宙。”英国《独立报》也认为,“这次任务将是对月球遥远的另一面的开拓性观察。”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表示,“月球正面与背面的地形和构造等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实际着陆展开调查,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有望在水资源等调查上取得成果。”
英国《卫报》称,“此次任务的目的是详细测量月球的地形和矿物成分。鉴于着陆地——艾特肯盆地被认为形成于月球历史早期的一次巨大碰撞中,嫦娥四号可能会为月球的形成提供新的线索。”
伦敦大学学院马拉德太空科学实验室物理学教授安德鲁·科茨提出,嫦娥四号在样本返回任务中收集到的信息,“将对理解月球的形成具有巨大价值”。
中国航天表现堪称惊艳
在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国防战略与能力高级分析师马尔科姆·戴维斯看来,“嫦娥四号的成功是值得中国骄傲的,这不仅仅是一项科学使命。中国人对太空探索计划充满热情,并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关键部分。”
在追寻“航天梦”的道路上,中国一直在奔跑。
2018年,中国年度发射次数达到38次。从架设沟通地月通讯的“鹊桥”中继卫星,到发射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嫦娥四号;从连续发射导航卫星并组网建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到中法海洋卫星和海洋二号B星、构建天基海洋观测监测系统;从对地观测的高分十一号卫星,到旨在构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的虹云工程技术验证卫星……中国航天以堪称惊艳的表现,将2018年演绎为名副其实的太空中国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新加坡《联合早报》关注到,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公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服务。“北斗系统建设突破四大类百余项关键技术,实现了中国航天能力整体跃升”。
美国科技网站The Next Web指出,“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迈向全球、产业化日趋成熟的同时,中国的另一个卫星系统‘虹云工程’也开启了发射时间。这标志着中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实现零的突破,中国打造天基互联网也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认为,“中国提出成为‘航天强国’,积极推进太空开发,将月球定位为太空探索的重要计划之一。在全世界开展月球探测和开发竞争的背景下,中国已经领先一步,这似乎确定无疑。”
美国《纽约时报》援引专家观点指出,“几十年来,中国一直是太空探索的后来者,但中国正在迅速赶上来。嫦娥四号太空任务表明,中国在深空探测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英国《卫报》认为,“嫦娥四号的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朝着成为太空探索领军大国的雄心迈出了一步。”
空间站开放国际合作
为增进国际交流,扩大开放共享,嫦娥四号任务不仅携带了中国的实验项目,还搭载了荷兰、德国、瑞典和沙特阿拉伯四国的科学载荷。
来自德国的科学载荷是由基尔大学研制的一台粒子探测仪。它随嫦娥四号一起发射升空,着陆后正式开始在月球背面的科研工作。该探测仪采集到的辐射数据将通过“鹊桥号”中继星,源源不断地传回地球。
“这些数据将用来研究宇宙射线辐射对宇航员健康的影响。”在德国基尔大学地外物理系教授罗伯特·维默看来,“今后10年内,人类有望重返月球,而首先实现重返月球目标的会是中国人。”
浩渺的宇宙属于全人类。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中国始终与世界各国携手同行,生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出负责任航天大国的形象。
2018年5月,在维也纳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上,中国提出:中国空间站向全世界敞开大门,盛情邀请世界各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所有成员都可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中国之约,应者如云。据统计,在接下来的4个多月中,就有25个国家的36个合作项目提交申请。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认为,“冷战的年代,太空是美苏之间的较量舞台,如今,耗资巨大的航天事业越发依赖国际间的合作。不论是探索遥远的火星,还是‘近在咫尺’的月球。”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此前消息,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主任爱恩方德曾盛赞“中国人正在开辟太空新时代”。他还指出,“中国有自己的航天计划,正按照自己的时间表推进,同时也对国际合作持开放态度。中欧之间已有不少航天合作项目。”
欧洲航空局局长沃纳曾表示,希望中国未来实施载人探月、载人火星任务时,也能像如今的“嫦娥”项目一样开放国际合作。
近年来,欧洲航空局还为多名宇航员进行中文语言培训,一些欧洲宇航员还曾与中国航天员一同参加训练。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1月07日 第 10 版)
责任编辑:杨茗
上一篇:天宇上演“日偏食”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