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中后期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20-09-16 |
一、中期管理:块茎形成期:从地上部开始现蕾,地下部匍匐茎顶端开始膨大后,进入中期。中期又分为块茎形成期(孕蕾~开花初)和增长期(盛花~茎叶衰老)。?以促为主,促地上带地下。目的是获得壮苗基础上,培育合理而强大的群体结构,为地下块茎丰产打下基础。这一期间的管理要保证水肥的供应,氮素化肥的追施要在此期完成。要深中耕高培土,减少土壤中水分养分的消耗,疏松土壤,增强透光性,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分解。要深中耕高培土利于薯块的形成膨大和避免块茎露出地表变绿后,龙葵素增加使品质下降。进入块茎增长期后,管理要促控结合,促地下,控地上,延长结薯盛期,该期是需水肥的高峰期。遇高温干旱,块茎畸形变小,要注意防旱,浅中耕培土。中耕培土,中前期:春马铃薯深中耕浅培土在现蕾期进行,利于块茎形成。在植株封垅前浅中耕高培土。高培土利于排除积水,防治腐烂,达到增加增大块茎的目的。“锄头上有水,锄头上有火”“山药挖破蛋,一亩起一万”,充分说明中耕培土的重要作用。?适时浇水,马铃薯是需水量较大的作物,每形成500克干物质需水约200公斤左右。现蕾~开花需水量达最高峰。浇水最好沟灌或小水勤浇,俗话说“水少是命,水多是病”,因此,灌水要匀,用水要省,进度要快。有条件喷灌时,效果更好。本期一季区这时正是6月下旬~7月上旬,常干旱缺雨,这时浇水可增产30~40%,淀粉含量增加1.6%,肥料利用率提高11%以上。适时施肥,现蕾期前后追施氮肥较好,早追可促进生长,建成较大的同化面积,追肥时间早熟品种在苗期追施,中晚熟品种蕾期追施。追施量一般是氮肥总量的1/3,不可过多,不可迟施,否则易造成贪青,地上部徒长。开花期后一般不再追肥。追肥结合浇水,增产效果更为理想。旱地时必须看天、地、庄稼,结合下雨追肥,达到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和高产的目的。
二、后期管理?该期进入淀粉积累期,田间管理以保为主,防止病虫害,防止田间积水,延迟地上衰老,根外追磷酸二氢钾等。早熟品种及二季栽培时,田间管理应是:以早为主,一促到底。采用五早一密栽培法:早锄草、早中耕、早培土、早追肥、早浇水、加大密度。
三、及时收获正常情况下,马铃薯收获时间为块茎生理成熟期。此时植株表现为停止生长,叶色由绿逐渐变枯黄,块茎从匍匐茎相连处容易脱落,表皮粗糙老化,色泽正常,水分含量下降,块茎中的干物质含量和重量均达到最高限度。也就是说,马铃薯生理成熟时收获,其产量最高,品质最好,最耐贮藏。马铃薯的收获应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气候状况、病害发生程度、生产目的和市场需求及时进行。作为冬贮商品薯、油炸薯和淀粉加工原料,应在达到生理成熟期收获,以保证块茎的干物质含量及产量达到最高,并保证贮藏安全,正常情况下当地上部自然干枯后采收;若晚疫病发生严重,则应提前灭秧收获。若成熟期遭遇涝灾,应提早收获,以免块茎腐烂,且不利于贮藏。马铃薯块茎薯皮木栓化非常有利于提高贮藏安全性,减少腐烂和贮藏损耗,而薯皮幼嫩的块茎在贮藏过程中,生理活性强,容易被病菌侵染发生腐烂,且自然损耗大。收获时应采取措施促使薯皮木栓化。一般应在植株自然枯死后10天左右收获。若收获前植株未自然枯死,可提前10—15天杀秧,终止块茎生长,促进薯皮老化,防止晚疫病危害。杀秧可采用机械灭秧,如用旧轮胎串在一起做成压秧机,把秧子压倒,再逆向压1~2次,使植株枯死。或用20%克无踪除草剂200毫升对水40~50千克,均匀喷施杀青。为减少收获中的损伤,土壤湿度以60%为宜,过湿则不利于贮藏,而过干则易造成损伤。收获时,应选择睛天进行。收获后,避免块茎曝晒、雨淋、霜冻和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商品薯和原料薯要遮光,防止薯皮变绿而降低品质。
四、马铃薯贮藏技术1、贮藏条件:在贮藏期间,块茎将经过后熟期、休眠期、萌发期三个生理阶段,发生一系列“高活性→低活性→高活性”的生理生化变化。随着块茎内营养成分的不断变化,块茎就会衰老和损耗,极易感染病菌而腐烂。而生理生化变化又直接受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成分等贮藏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其中以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最大,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块茎的质量和贮藏时间。马铃薯品种和用途不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同。一般种薯贮藏时间达5~6个月,适宜的贮藏温度为2~4℃,鲜食商品薯长期安全贮藏宜在2~4℃条件下;马铃薯贮藏的空气相对湿度与温度有关,安全范围为80%~93%。当温度在1~3℃时,湿度应保持在85%~95%。要使块茎保持鲜度,温湿度变化的幅度不能太大。鲜食商品薯和加工薯要求黑暗条件下贮藏,应尽量减少灯光照射;种薯在散射光条件下贮藏,有利于抑制发芽和幼芽徒长,提高种薯抗病能力和延长贮藏时间。应注意窖内通风,促进气体交换,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和调节空气温湿度。如果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引起块茎无氧呼吸,产生有毒物质,不但过多消耗养分,还会使薯肉组织窒息而产生黑心,影响商品品质,并使种薯失去发芽能力。2、贮藏方式我省多采用地下式和半地下式的窖藏方式,主要形式有井窑、窑洞、“非”字型砖石结构拱窑和冷库。各地应根据用途因地制宜选择贮藏方式,作为农户应选择经济实用的方式,但要注意克服传统贮藏方式的弊端,降低损耗率。加工企业应选用气调恒温冷库等具有自动、半自动控制的贮存设施,并在库内挖好通风沟,用木条等做成蓖式覆盖物,可延长加工期限和保证产品质量。3、设施消毒入窖前30天应把旧窖彻底打扫干净,土窖需刮去墙上的污土层,以见到新墙土为好,然后用药剂进行喷雾或熏蒸消毒。可选用40%甲醛50倍液,或用75%的百菌清 500倍液,均匀喷洒窖壁、地面及器具,进行彻底消毒。熏蒸时,每立方米空间用40%甲醛20毫升和高锰酸钾10克,先将高锰酸钾置于容器内,再注入甲醛溶液,混合后即产生烟雾,密闭熏蒸1~2天;或用百速烟剂或硫磺薰蒸,也可用0.25%~0.5%的次氯酸钠溶液喷雾和熏蒸。然后打开通风孔和窖门进行换气通风,空气质量安全后即可入窖贮藏。在防病的同时还要注意防鼠,防虫,以减少损失。4、预备贮存刚收获的马铃薯呼吸旺盛,需要预贮。一是块茎处于浅休眠状态,且表皮湿度大,温度也比较高,呼吸作用较强;二是一些成熟度不太好的块茎,薯皮较嫩、周皮未木栓化,生理活性强度大;三是受伤块茎的伤口尚未愈合,如果立即入窖贮藏,块茎会产生大量热量,使薯堆发热。而窖内温度升高,更加强了块茎呼吸作用,从而降低块茎抵抗力,容易引起腐烂和增加营养物质的呼吸消耗。因此,应将薯块放在10~15℃的阴凉场地预贮2~3周,预贮场地应宽敞、通风良好,商品薯和加工薯要求具有遮光设施;种薯见光后会诱发龙葵素产生,可提高种薯抗性,有利于贮藏和增强种薯机能。预贮期间要注意防雨和防冻。块茎堆放时,堆高不要超过2米,堆宽小于4米,堆与堆之间应留有通风道。在薯皮老化和薯块伤口愈合前应避免分级和运输。预贮后再进行大小分级,并严格淘汰病、烂、伤、杂及畸形薯,商品薯和加工原料薯还要淘汰绿化薯。装袋不宜太满,一可避免薯块在运输中搓伤,二是入库后发病也便于处理。5、入窖贮藏马铃薯应按用途、品种分窖适量贮存。种薯应按品种、级别分别贮藏,严禁与商品薯同窖贮存,容器内、外要放置标签,注明品种名称、种薯级别、数量、产地等。薯袋堆放时,应堆成“井”字垛,使各垛网袋间留有较大空隙而利于通风,勿压缝码放。垛与墙、垛与垛之间应留有适量的空隙和过道,便于通风和检查。散放堆中应合理设置通气管物。薯堆放置高度应低于有效空间高度的2/3,最好是1/2,要留有通道。一般贮藏量占窖容量的60%~65%,150立方米的窖最多可贮藏73吨马铃薯,即每方空间贮存600~750千克。这样,可以保证良好的空气对流和块茎正常呼吸作用。6、贮期管理贮藏窖的管理工作应由专人完成,根据块茎生理变化和外界气候条件进行自然或人工调节,合理倒窖,应两头防热,中间防寒,使贮藏环境始终保持良好的通风状况和适宜的温湿度。贮藏前期在北方,从入窖到11月底是贮藏初期,这时块茎正处于准备休眠状态,呼吸旺盛,放出的热量多,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高,湿度大。管理上以通风换气、降温排湿、缩小薯堆内外温差、防止块茎腐烂为主。窖口和通气孔要经常打开,随着外界温度逐渐降低,窖口和通气孔应改为白天大开,夜间小开或关闭。如窖温和薯堆温度过高,也可倒堆散热并剔除病烂薯。要防止薯堆“出汗”,即薯堆内产生的热湿气体与薯堆表面冷空气相遇凝结产生水珠的现象。若长时间“出汗”和窖壁、窖顶形成水滴,在窖温比较高的情况下,带病块茎上的晚疫病、黑胫病等病害的病菌很容易扩散蔓延,引起块茎大量腐烂。此时应选择晴好天气于正午适当通风,降低湿度。当气温降至-5℃左右时关闭窖门,只开通气孔。这一时期加大通风量也是防止贮藏中期封窖后出现块茎“黑心”问题的重要措施。贮藏中期12月至翌年2月份为贮藏中期,这时正值严冬季节,块茎已进入休眠状态,生理活性降到最低,产生的热量很少,外界温度则低而不稳,很容易发生冻窖,使块茎遭受冻害。此时应经常检查窖温,以防冻保温为主。当气温降到-10℃左右时,密封窖口和气孔,尽量减少通风次数。必要时在薯堆上盖草袋、草帘、秸秆或麻袋等物品防潮御寒,避免堆顶出现冷凝水,并吸收窖顶产生的霜水。如果温度低于-2℃,块茎受冻,薯肉变褐,块茎内皮层部分薄壁细胞受到破坏,块茎脱水萎缩,失去使用价值。当温度处于0~1℃时,块茎中的淀粉会转化成还原糖,使食味变甜,加工产品褐变,种薯则发芽不良、发芽势降低。1~3℃温度表现为“顶棚一层霜,不热也不凉”。 合适的堆温应比窖温高0.5℃左右。贮藏后期3月份到了贮藏后期,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块茎已通过休眠进入萌芽期,窖温回升较快。这时要以降温保湿、尽量保持低温为主。防止热空气进入窖内提高贮藏温度,降低空气湿度,使块茎提早大量发芽和失水绉缩,增加损耗。要注意夜间通风,避免白天温度高时放风。在整个贮藏期间要定期进行检查,随时清除病烂薯。编辑:张庆平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高寒所杜珍研究员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猪皮肤真菌病发病症状及治疗
下一篇: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症状及防治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