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恶性烂鳃病的防治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20-07-08 |
鲤鱼是东北的核心养殖品种,鲤鱼恶性烂鳃病是这几年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一旦发病损失巨大,严重时3天~4天鱼鲤鱼死亡会超过百70%,甚至绝坑。东北区域6月末到7月初,气温25℃以上开始大量暴发。初步判定此病和水质老化有关,同时和鱼免疫力有关,与新塘老塘无关。提前调理水质是防治本病的有效办法。提前调理水质虽不能百分之百的预防此病的发生,但是能有百分之80%的有效率,可以作为防治此病的有效手段。此病发病前经常出现鱼食量暴增,这是因为水体某种单一藻类的大量繁殖,导致水体溶氧的猛增。在水体溶氧高的情况下,鱼的摄食量出现暴涨,这往往是发病的先兆。
症状:病鱼鱼体发黑、食量减少、出现烂鳃症状,鳃丝暗红严重的眼睛凹陷。个别时候出现镶金边,腮一半黑、一半浅红,同时鳃明显肿胀,但并不出现一般烂鳃的开天窗现象。解剖后发现肝胆基本正常,个别脾肿大但色泽正常,肾微肿,肠道无食并有少许黏液。传播途径:此病在一个塘里的传播主要通过水直接传播,有人做过实验,把病鱼放入未发病的池塘,一周后也出现了发病症状。在不同塘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间接传播,笔者认为水鸟可能是传播此病的关键之一,水鸟喜欢啄食水面病鱼的眼睛和肝脏部分肌肉,然后再到其它塘觅食,所以造成发病无规律,有时呈间隔式发病状况。专家观点(沈阳附近鱼病防治的技术性代表人物李成勇):此病应以预防为主,提早发现是治疗减少损失的关键。此病发病前7天左右,一般会出现鱼吃料量倍增,当地的老百姓称为“吃不走”,吃光投喂的料也不离开料台,2天左右又恢复正常;5天左右有鱼在料台附近出现悬停,受惊吓反应迟缓,给人感觉慢半拍;7天后开始死亡,鱼体质好的塘会出现10%~15%的死亡量,严重的80%~90%死亡。对于此病一旦高温季节出现食量暴增,应该给予足够重视,此时治疗成功率能达到80%以上,是治疗的最佳时机。治疗方法:首先要进行水质检测,若发现水质有问题,可以使用改水剂改良水质,或者注入一部分新水,但不能大量换水;若水质指标正常,则直接通过内服药治疗,一般通过内服特定的复合抗生素结合免疫增强剂,按疗程服用后大多数鱼塘都能有不错的效果。
用药诀窍:治疗此病时要考虑到水质pH值对药效的影响,以免影响到最终治疗效果。如果水体偏碱性则抗生素的用量适当减少;反之免疫药量减少,抗生素用量提高。这是因为大多数碱性条件能促进抗生素的吸收,提升抗生素的效果。这种病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大多可以将损失量控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一旦出现料台附近悬浮停食现象,损失肯定在所难免,应尽量避免用药免得造成因为应激反应放大损失。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牛免疫后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置
下一篇:科学预测鱼类浮头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