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星病防治技术(一)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9-06-28

  黑星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但随着蔬菜种植年限的增加,棚室面积的不断扩大,使黄瓜黑星病的发生危害日趋严重,流行年份一般危害损失在10%~20%,严重危害的损失在40%以上,甚至绝收。造成黄瓜品质下降,商品率低,严重挫伤了菜农的积极性。通过两年的观察、探索和治病,在采取综合性防病的基础上,探寻药剂治病的新途径,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治愈率在95%以上,现将黄瓜黑星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发病症状黄瓜黑星病俗称“流胶病”,是保护地栽培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病菌可侵染除根部以外的任何部位。主要为害黄瓜幼嫩部位,可造成“秃桩”、畸形瓜等,严重影响产量及黄瓜的商品性。识别其症状,把握四点:1、幼苗染病,真叶较子叶敏感,子叶上产生黄白色近圆形斑,直径1~2毫米,少数达5毫米,淡黄色,薄而脆,容易破裂穿孔脱落,病斑周围有时有黄色晕圈,后期不明显。后期病部中央脱落、穿孔,边缘呈星状开裂。2、生长点被害,龙头变成黄白色,经两三天烂掉形成秃桩,并流胶,湿度大时产生灰绿色或黑色霉状物。严重时近生长点多处受害,造成节间变短,茎及叶片畸形。3、茎部及叶柄受害,病斑沿茎沟扩展呈菱形或梭形,病斑褪绿色,中间向下凹陷,有乳白色胶产生,后期病部呈淡紫色至黑色,胶状物变成琥珀色,病部表面粗糙,严重时从病部折断,湿度大时产生烟黑色霉层。卷须受害,病部形成梭形病斑,黑灰色,卷须往往从病部烂掉。4、幼瓜和成瓜均可发病,起初病斑很小,胶状物只有一小滴,难于发现,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胶状物增加,堆集在病斑周围,容易发现。潮湿时在病斑表面长出一层灰黑色霉层。幼瓜受害时,因病斑处的组织生长受抑制而使瓜条生长失去平衡,变得粗细不匀,弯曲畸形,严重时瓜条腐烂。黄瓜黑星病在抗病、感病材料叶片上的症状表现有本质的不同,抗病材料在侵染点处形成黄色小点,组织似木栓化,病斑不扩展。感病材料上则形成较大枯斑,条件适宜时病斑扩展。黄瓜黑星病存在阶段抗性,感病材料在组织幼嫩时表现感病,组织成熟后则表现抗病。

  二、传播途径黄瓜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者附着在架材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在种皮内越冬。越冬后土壤中的菌丝,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出分生孢子借风雨在田间传播,成为初侵染源。分生抱子萌发后,长出芽管,主要从植物叶片、果实、茎蔓的表皮直接侵人,也可从气孔和伤口侵入。发病后又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靠气流、雨水、灌水或农事操作等传播,进行再侵染。编辑:柳晓林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