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管理应尽早走出施用“多效唑”的误区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7-12-18

  20世纪80年代,“多效唑”开始大量生产并推向市场,因时代局限性,笔者也曾在果树上宣传、推广、应用过该产品。当时,“多效唑”对控制果树徒长,促进花芽形成,促进提前结果、提高果品产量等均收到明显效果。随后,又出现了“PPO”“矮壮素”等多种控长激素,但主要成分均包含“多效唑”。经过三四年的实践检验,笔者发现凡是用过“多效唑”的果树,果品质量均遭到严重破坏:糖分降低、水分减少、果肉粗糙,失去了“原汁原味”。而施用“多效唑”超量的果树,枝条萎缩,多年难以恢复,果实咬一口,味同嚼蜡。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还未发现。从此笔者在济南市范围内,抓点带面推广技术和举办果树技术培训班时,都会强调要在果树上禁用“多效唑”。因为各种果树枝条的徒长,是5月份以后氮肥严重超量造成的,应从科学施肥和后期严格控氮方面解决。 笔者根据多年走访调查所遇到的情况,结合自身体验感受,为读者试举一例,来说明施用“多效挫”的危害。 2015年7月下旬,笔者应邀赴章丘市高官寨镇姜公庄村桃园现场技术指导。果农陈延龙告诉笔者,他家栽种的3亩“美脆”桃,到第3年时亩产便达到了6000斤,单果普遍重300~400克,最大单果重500克,且着色鲜艳亮丽。但令他不解的是,桃子不好吃,在市场上也卖不出去。 笔者深入了解他家的种植管理情况后,做出分析:陈延龙栽桃3年,完全用化学管理的办法。栽种桃树之前,无论种何作物都是化肥当家,因此土壤中缺乏有机质和中、微量元素,长出的桃肯定不是“原汁原味”。并且他大量施用“多效唑”,桃更不会好吃。 陈延龙承认了长期化肥当家的事实,但并不承认施用过“多效唑”。笔者以他家桃树栽植的很密却3年来未徒长是何故询问陈延龙时,他才道出了缘由。 原来,老陈的桃苗是从寿光一处育苗基地购买而来,每株8元,基地负责人让他每亩栽540株,但他只载了300株。该负责人便很不满意,声称即使栽的密他也有办法控长。他表示研究了一种尚未命名的新农药,用无字的纸袋包装着。一袋250克,用时兑水30斤,从栽上桃树第一年开始,一年喷5次,要喷严,像给桃树洗澡一样才行。 笔者告诉老陈,该“新农药”便是所谓的“多效唑”,喷施1次桃就不好吃,更不用说喷5次了。事实上,一包250克里只有5克“多效唑”,其余都是无用的填加物。市场上“多效唑”每斤只卖20多元,而该负责人5克“多效唑”卖8元,一斤就是800元,挂羊头卖狗肉,又发了一笔横财。 恍然大悟的老陈向笔者道出一段往事:曾经有段时间,该负责人组织老陈等果农前往寿光参观桃树基地,但却安排人严加看管,谁动一个桃罚款500元。

  参观团中的一人偷偷摘了两个桃,想品尝下味道如何,结果大为失望,并告诉大家该基地的桃并不好吃,随后摘桃者便立刻被轰了出去。面对心存疑惑的众人,该负责人的解释是,前几天桃树刚浇过一遍水,桃子的糖分、水分均流回木质结构中去了,这才导致桃子“暂时性的”不好吃。现在想来,真是一派胡言。 类似的例子在笔者多年实践中屡见不鲜,许多果农被蒙在鼓里,有苦难言。而种种事实表明,可食性的各种作物,应立即停止施用“多效唑”,及时走出化肥当家的误区。 除了果农的防范意识和种植经验不足外,一部分果树育苗大户急功近利也是造成以上情况的重要原因。有些育苗大户引进别人的品种后胡乱命名,冠以韩国、日本新品种的名号自吹自擂,以每株8~20元的价格出售。并不惜重金做广告,以新技术、新品种小型示范园跟踪技术服务当诱饵,又以各种号称可“高产、稳产”的新型种植模式做为高度密植的理由,哄骗广大果农。尤其在果树种植新区,怂恿果农一亩栽540株树苗,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多卖苗子发横财。 很多果农曾表示:施用了“多效唑”,结出的水果不好吃;但不用“多效唑”,栽植当年果树枝条便会徒长到1.5~2米,成为了果树“灌木林”。对此,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科学施用优质农家有机肥或优质商品有机肥,在果树生长后期严格控氮,以调节果树及各种作物的营养,使其健壮、均衡生长。 如今,食品安全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今后,果品应从靠产量求效益向用品质搞竞争转化。因为唯有生产品质优良、无公害、绿色的有机果品,才能在果品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在此笔者再次呼吁省内外广大果农,提高警惕,抵制忽悠,尽快走出施用“多效唑”误区,防止上当受骗,害人害己。 济南市林业局 鲍明生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