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7-12-18

  (一)苹果斑点落叶病 该病不仅叶片染病,枝条、果实均可发病。叶片染病开始出现褐色圆形小病斑,后逐渐增多或扩大成红褐色病斑,中央有一深色小点或同心轮纹。潮湿时长出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的叶片扭曲变形,全叶干枯。病症由真菌引起,以菌丝体在叶子、被害枝、果等处越冬, 5-10月为发病期,7-8月为流行期。降雨与发病呈正相关关系。管理不善,树势衰弱加重发病。

  (二)苹果轮纹病叶片、枝条、果实均可发病,以果实发病为主。叶片染病,产生褐色病斑,病斑上有同心轮纹,后渐变为灰白色,并长出许多黑色小粒点。枝干染病,产生水渍状暗褐色斑,病斑坚硬,中心突起,边缘龟裂,病健交界处产生裂缝。严重的叶脉间褪绿,节间变短,顶端枯死,来年病斑中间产生黑色小粒点,互相连接,使表皮变得粗糙,故称粗皮病。幼果期易被侵染,病菌侵入后有潜伏现象,一般在果实成熟期或贮藏期30天内达到发病高峰。气温高于20℃,相对湿度高于75%,或连续降雨,雨量达10毫米以上时,发病严重。苹果品种皮孔密度大,细胞结构疏松的品种易感病;反之则抗病。

  (三)苹果炭疽病炭疽病是苹果果实的重要病害,山东果园发病严重,高温多雨年份经常造成惨重损失。果实染病,初在果面出现针头大小的淡褐色圆形小斑,边缘清晰,渐扩大呈漏斗状深入果肉,果肉变褐腐烂,具苦味,最后表皮下陷,病斑中心长出大量轮纹壮隆起的黑色小粒点。如遇雨季,枝条染病,初在表皮形成深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后病部溃烂龟裂,木质部外露,病斑表面也产生黑色小粒点。该菌具潜伏侵染特性,染病后大多在果实成熟时发病,有的在贮藏期发病,但贮藏期不传染。病害一般先在园内形成中心发病株,逐渐向周围蔓延;受害株有分片集中现象。坐果初期为侵染始期,果实生长前期为主要侵染期,侵染盛期结束后才进入发病期,果实生长后期为发病盛期。分生孢子萌发适温15-40℃,最适温度28-32℃;菌丝生长适温12-40℃,最适温度28℃;如温度控制在10℃,病害停止扩展。高温、高湿,特别是雨后高温利于病害流行。

  (四)苹果树腐烂病枝干受害可分为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种类型。溃疡型:发病部位多在主干、主枝及枝杈处,起初外表不易识别,揭开枝干表皮,可见褐色湿润小斑或黄褐色干斑。春季,病部外观呈红褐色,微隆起,出现水渍状圆形病斑,松软,手压流出黄褐色或红褐色汁液,带有酒糟味。后病部表面长出黑色小疣点,雨后涌出金黄色丝状物,遇水后消散。当病斑扩大环切整个树干时,病部以上树干或大枝枯死。夏秋季,主要在当年形成的落皮上产生红褐色稍湿润的表面溃疡,边缘不整齐,病部表皮糟烂、松软,后期病斑停止扩展,变干饼状,稍凹陷,病健部交界处有隆起的线纹。

  (五)桃小食心虫成虫体浅灰褐色,体长5-8毫米,翅展13-18毫米。前翅前缘中部有7-8簇黄褐或蓝褐斜立的鳞片。后翅灰色。卵近椭圆形或桶形,初产时橙色,渐变深红。幼虫体长13-16毫米,桃红色,腹部色淡,头黄褐色。蛹长6.5-8.6毫米,由幼虫吐丝缀合土粒而成,质地紧密。羽化茧又称夏茧,纺缍形,长7.8-13毫米,质地疏松,一端有羽化孔。为害苹果等仁果,幼虫多由果实胴部蛀入,蛀孔流出泪珠状果胶,俗称“淌眼泪”。幼虫入果常直达果心,并在果肉中乱窜,排粪于隧道中,俗称“豆沙馅”。没有充分膨大的幼果受害多呈畸形,俗称“猴头果”。

  (六)金纹细蛾成虫体长约2.5毫米,翅展6.5毫米,为微小型蛾。复眼黑色,头部银白色,头顶端有2丛金色鳞毛。体与前翅均为金褐色,前翅狭长,翅端部前、后缘各有3条白色和褐色相间的放射状条纹。后翅尖细,灰色。卵扁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有光泽。幼虫老熟时体长编约6毫米,稍扁平,细纺锤形,黄色。

  (七)苹果绵蚜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7-2.0毫米,翅展5.5毫米,身体暗褐色,头及胸部黑色。身体上覆被白色棉状物。复眼红黑色,有眼瘤。翅透明,翅脉及脉痣棕色。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8-2.2毫米,身体近椭圆形,肥大,赤褐色。有性雌蚜体长约1毫米,身体淡黄褐色,腹部赤褐色,稍被绵毛。有性雄蚜体长约0.7毫米,黄绿色,腹部各节中央隆起,有明显沟痕。年发生20余代。以卵在榆树粗皮裂缝里越冬。来年早春卵孵化为干母,在榆树上胎生繁殖2-3代后,产生有翅蚜,迁移至苹果树上为害,进行孤雌胎生繁殖,至秋末产生有翅蚜,迁回榆树,产生有性雌蚜及雄蚜,经交配后产卵越冬。

  编辑:陈均 审核:山西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一萍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