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感冒及冻伤产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8-02-27

  鱼是冷血变温动物,在一定条件下体温会随水温的升降而升降,始终与水温保持0.1~0.4℃的温差。

  人工驯养的鱼类投喂的是配合饲料,各种营养元素之间不一定够量或合理,维生素也许含量偏低或偏高,促生长剂添加也可能不合适,虽不影响鱼类的经济生长,但“虚胖”普遍,体质差,免疫力低,抗逆能力差,冬季和早春易发生感冒和冻伤。鱼感冒多发生在高温季节,鱼冻伤一般在寒冷的冬春季节。

  一、感冒

  水温的急剧升高或降低会刺激鱼的皮肤神经末梢,导致各器官调控机制的紊乱和失调,也就是说,水温骤变,鱼突然遭到不能承受的水温温差而发病,使鱼发生感冒。

  鱼患感冒,起初发病时,会出现惊慌失措状态,皮肤原有光泽明显减弱,体表分泌大量黏液,活力大降,反应迟钝,严重时浮于水面,皮肤和鳍失去原有光泽,颜色暗淡。

  鲤鱼鱼种在水温突然改变12~15℃时,会侧卧于水面,不能游动,呈休克状态,鱼静止不动。鲫鱼、鳊鱼等从21℃水中突然转放到1~2℃水中,3小时就可能会死亡。观赏鱼在急速换水时最容易发生感冒。

  二、冻伤

  据悉,低温对鱼的伤害主要在鱼塘水温下降至鱼不能承受或持续过长的低温,导致鱼冻伤、冻死。鱼类虽属变温动物,但水温降至1度以下,温水鱼类一般进入麻痹状态,易冻伤冻死。水温降到0.5℃以下,有的鱼皮肤会坏死,后腐烂脱落。

  冻伤的鱼体肌肉组织脱水,充血红肿,发炎溃烂,感染疾病,特别容易继发水霉病,春季冰雪融化后可能陆续大批死亡,有时会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冻伤原因

  1.微流水长期有微流水注入的越冬池,鱼类在进水口处游弋,鱼体、背鳍等部位暴露在寒冷空气中,易造成鱼体冻伤。

  2.水位低又渗漏严重的越冬池,水位下降猛,池温降的快,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也易造成鱼类冻伤。

  3.经长途运回的鱼,如果捕捞不慎造成机械(内外)损伤或运输密度过大等原因,如果又突遇降温,也易造成鱼类冻伤。

  能耐受严寒的广温性淡水鱼类具有阻止渗透失调的机能,但热带广盐性鱼类没有这种机能。草鱼、鲫鱼、花鲢、鲤鱼等最适生长水温为20~29℃,低于7℃就很少进食或停止摄食。不冻水层水温0~4℃时,大部分鱼类停止摄食,很少活动或几乎不活动,新陈代谢和耗氧大大降低,停止生长。

  水温4℃以下,鲤鱼会失去平衡,产生麻痹和僵硬。野鲤和家鲤如长期生活在水温1℃以下,鳃丝末端会因冻伤而肿胀。淡水温度在11℃时,罗非鱼会产生低温昏迷,若持续时间长,会死亡。

  淡水鱼类中,乌鳢、鲫鱼等最抗低温缺氧,其次为鲶鱼、鲤鱼等,接后为花鲢、草鱼等。

  地区不同,鱼类抗低温、冻伤的能力有差别,北方的鱼类比南方的鱼类耐低温和冰冻的能力更强。

  编辑:李敏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