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8-03-25

  梨树是一个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的树种,可以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如可以在山地丘陵、平原沙滩、滨海盐碱地建立梨园。但是要达到高产优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的目的,还必须了解梨树本身对环境条件条件的要求,选择最适宜的区域、最适宜的土壤气候环境建园。

  一、温度

  梨树在生长期间需要较高的温度,在休眠期则需要一定的低温。白梨系统品种如酥梨、鸭梨、雪花梨等,在冬季可耐-23℃~-25℃的低温,适宜的年平均温度为7℃~15℃。沙梨系统品种如黄金梨、水晶梨、园黄梨、丰水等在冬季可耐-20℃左右的低温,适宜的年平均气温为13℃~21℃,而西洋梨系统品种如茄梨、巴梨等冬季可耐-20℃左右的低温,适宜的年平均气温为7℃~15℃。

  梨树经济栽培区的北界,与1月份的平均气温密切相关,白梨、沙梨不低于-10℃;西洋梨不低于-8℃。新疆梨和秋子梨最抗寒,以冬季最低温-38℃为栽培的北界指标。生长期过短、热量不够也是限制因子,确定以大于10℃的日数不小于140天为栽培区界限。

  梨树的需冷量,一般为小于7.2℃的小时数为1400.但品种之间差异很大,如鸭梨需要469小时,库尔勒香梨需要137小时,秋子梨系统需要低温时间较多,如小香水需1635小时。栽培种类中以沙梨需冷量最少,有的品种几乎没有明显的休眠期。温度过高,生理活动受到障碍,也不适应。所以,白梨、西洋梨系统在年平均气温大于16℃的地区不适宜栽培。秋子梨系统在大于13℃的地区不适宜栽培。

  

  梨树开花需要10℃以上的气温,在14℃以上时,开花较快。梨树的花粉发芽需要10℃以上的气温,24℃左右时花粉管的伸长最快。4℃~5℃时花粉管受冻。花粉从发芽到达子房需16℃的气温条件下44小时,这一时期遇到低温,会影响受精坐果。

  另一问题是,白梨在自然休眠期需7.2℃以下的低温大约50天左右,气温增长,所需要的天数亦随之增加,如不能满足,则芽的发育不好,以致花器发育差,影响花期的整齐开放和授粉受精,叶芽和叶片生长发育不健壮。

  果实在成熟过程中,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低有利于同化作用,有利于着色和糖分积累。

  

  二、光照

  梨树喜光,年需日照在1600~1700小时以上地区,生长结果良好。

  据日本对光照条件对廿世纪梨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资料,认为相对光量越低,果实发育也越差,含糖量也越低;短果枝上及花芽的糖与淀粉含量也相应下降,也影响到下的结果,开花时幼果的细胞分裂不充分,果实变小,即时这年的气候条件很好,果实也明显膨大不良。认为在全日照的50%以下时,果实品质明显下降。当下降到全日照的20%~40%时,就会很差。安徽砀山果树研究所研究表明。90%的果和80%的叶在全光照30%~70%的范围内,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含量为9.2%~11.5%。

  为此,我们选择梨园建设地块必须考虑到光照问题。山西省山地丘陵多,梨园尽量选择在阳坡地段,不得已也要将梨园建在保证有一定光照时间的半阴坡,决不能将梨园建在阴坡。

  三、水分

  梨的枝梢含水量占50%~70%,幼芽占60%~80%,果实占85%以上。正常情况下每天每平方米叶面积的水分蒸发量为40克,低于10克即引起伤害。沙梨的需水量最多,在降雨量为1000~1800毫米地区,仍能正常生长。白梨、西洋梨主要产区在500~900毫米降雨量的地区,秋子梨最耐旱,对水分不敏感。

  据研究报导,如产梨果1千克,则年需水达160千克之多。

  梨树喜水,但水分太多,如较长时间的积水,因根系缺氧,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因此,选择建梨园的地块最好有灌溉条件,但不能建在下湿、容易积水的地段。

  四、土壤

  梨树对土壤条件要求不是很严,沙土、壤土、黏土都可以栽培。但是仍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沙壤土为好。一般情况下,梨树根系要求土壤中氧气含量在12%以上时开始产生新根,15%以上时正常生长,低于2%时根系停止生长。梨喜中性偏酸的土壤,pH值在5.8~8.5之间均可生长良好。梨和其它果树相比,比较耐盐碱,当含盐量达到0.14%~0.2%时可以正常生长,但是在0.3%以上的含盐量时即受害。不同砧木对土壤的适应力也不同。沙梨、豆梨要求偏酸。杜梨可偏碱,杜梨比沙梨、豆梨耐盐力都强。多数研究表明,梨树最适宜生长的土壤含水量标准是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80%,土壤质地与持水量的关系如下表。

  

  综上所述,建玉露香梨园时要尽量选保水、保肥、光照充足的山地,或土层深厚的黄土丘陵区。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