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9055910623.jpg

当前猪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8-05-15 作者:樊立超

  一、当前猪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近年来我国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养猪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猪及其畜产品流通渠道的增多与日渐频繁,使得猪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出现了以下特点:

  1.传统的老病依然存在,有些原已控制的疫病又重新抬头。如猪瘟、口蹄疫等,它们仍然是危害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疫病。

  2.新病不断涌现。这些新病有些是通过引种,从国外引入,如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等;另有一些以前未见或很少发生的,出现了暴发流行,如猪链球菌.2型猪园环病毒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3.非典型疫病的出现。如温和性猪瘟,其发生可能由于猪群长期免疫,猪体基础免疫水平较高,猪瘟病毒受压毒力发生变化或由于母猪体内强毒的持续性感染,而导致疫苗免疫效力下降。

  4.老病新发,如口蹄疫,五十年代主要发生于牛、羊;70、80年代主要是猪;90年代后期牛、羊、猪同时发生。

  5.细菌性疾病的危害有加重的趋势。一方面由于饲养管理不善、环境卫生状况恶劣,细菌性疾病有所增多;另一方面兽医治疗细菌性疾病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穿梭或交叉用药,而使耐药菌株不断出现,耐药谱及耐药性越来越强,此外,饲料中尤其是高档饲料中,添加大量高档抗生素,有的甚至加至治疗量,导致一旦猪群发生细菌性疫病即到宣告无药可治的地步。由于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而导致其疗效下降,危害加重。

  6.并发、继发感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猪呼吸道病,通常可见猪肺炎霉形体、猪肺疫巴氏杆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流感病毒等混合或继发感染;猪消化道病常由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及猪轮状病毒等混合感染。多病原的并发和/或继发感染,使疫病的快速准确的诊断与有效防治变得越来越困难。

  7.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这一类疫病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感染及猪气喘病等,这类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已成为影响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

  二、规模化猪场疫病的防控措施

  1.转变防治猪病的观念

  转变防控猪病的观念,实行健康养殖,增强猪体的体质和天然免疫力,以全面落实生物安全要求的健康饲养为基础,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并举,综合防治”的防病观念。

  2.正确诊断和监测疫病

  正确诊断和监测,确认猪场疫病的种类和发生规律,当前特别要重视和加强实验室和病原学的诊断工作。

  3.全方位积极推进生物安全体系

  加强生物安全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使全体从业人员把生物安全视为猪场的生命线,真正做到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健康饲养。生物安全的中心思想是严格隔离、消毒和防疫。规模化猪场消毒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认真执行,持之以恒。生物安全的关键控制点在于对人和环境的控制,建立起防止病原进入猪场(群)的多层屏障。生物安全体系中的所有生物安全措施,都是针对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基本环节的防疫技术,封闭式管理是实行生物安全防控疫病的最好模式。要提升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效性,遵守和执行生物安全的全部规定和措施,防止疫病的传入,减少或杜绝疫病的感染和发生。生物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主管部门与生产者齐抓共管,推进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和实施

  4.加强对种猪场的监管和净化工作

  加强对种猪场的监管和净化,防止其成为猪病扩散和流行的来源地,从源头上保证猪只健康。

  5.改善猪场的环境条件,做好猪群饲养管理,降低或避免猪群应激因素的发生,提高猪群抵抗力猪群是否安全,取决于环境中的病原数量,只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和适当的免疫预防,才能保证猪只的健康生长。搞好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十分重要。猪舍通风、换气,猪只密度、养猪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是养猪场经常要做且十分重要的工作;供给营养均衡的饲

  料,特别要避免饲喂发霉变质或含有真菌毒素的饲料;推进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目前规模化猪场至少要做到产房及保育饲养阶段的全进全出。有条件的规模化猪场,可实行早期断奶隔离技术,以阻断传染病在种猪与仔代间传播,减少或避免猪群应激因素发生。

  6.科学合理使用疫苗,做好预防免疫接种工作

  根据猪场所在地猪传染病发生的种类,确定接种疫苗的种类,避免盲目接种。疫苗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要克服部分猪场过于依赖疫苗的现象。制定和实行科学的免疫程序,且不宜随意改变。严把疫苗质量关,使用高质量的疫苗,避免发生免疫失败,免疫失败后及时找出原因,加以克服。加强免疫监测工作。重视和避免在免疫工作中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发生,如疫苗的保存、运输、稀释和具体操作等。

  7.猪病的治疗

  对传染病病猪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多,对病毒性传染病尚无有效疗法,多是改善体况、防止继发感染的对症治疗。猪传染病治疗要考虑其经济价值,对新发生、危害大的传染病,为防止其漫延,宜采取果断的扑杀方法。一般来说,治疗分两方面:一是针对病原体的治疗,如高免血清、痊愈血清、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治疗;二是针对猪体的治疗,如加强护理和对症疗法。早确诊、早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传染病要在隔离和封锁条件下进行治疗,消毒等防疫措施要严格执行。规模化猪场的病猪,倡导“五不治”:无法治 愈的病猪不治;治疗费用高的病猪不治;治疗费时、费工的病猪不治;治愈后经济价值不高的病猪不治;传染性强的病猪不治。

  8.建立和制定比较科学合理的药物预防方案

  建立和制定比较科学合理的药物预防方案和保健体系,有效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选用一定抗菌药物和适宜剂量,在母猪产仔前后、哺乳仔猪、仔培猪和育肥猪阶段以及转群时应用。开展药物敏感性测定(药敏试验)。重视耐药菌株的出现,选择敏感药物和合理使用(药物种类、剂量、持续用药时间和用药时机等)。微生态制剂是较好的选择。

  9.重视对猪只的国内外检疫工作

  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断和监测技术,在引进良种的过程中,常使国外疫病随之传入我国,如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因此,应克服国内猪只引种、买卖和运输普遍忽视检疫的倾向,防止疫病扩散。做好种猪场猪瘟、伪狂犬病等疫病的预防和净化工作,做好种猪场猪瘟、伪狂犬病等疫病的预防和净化工作,建立健康的种猪群。

  编辑:李敏

  审核专家:山西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研究员 樊立超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