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根肿病分类诊断与防治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8-06-04 作者:山西农科110服务中心

  根肿病目前已知的病原菌有两种:一种是芸薹根肿菌,该菌只为害大白菜、小白菜、包菜、花椰菜、芥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蔬菜的根系受害后其主根或侧根形成指状、短棒状或球形的肿瘤。植株生长逐渐迟缓、矮化,在中午前后烈日下叶片呈失水状萎垂,早晚恢复。地上部植株症状初期不明显,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轻则表现缺肥状,重则叶片萎蔫乃至枯死。另一种是马铃薯粉痂菌,该菌侵染番茄时在根茎部形成瘿瘤;侵染马铃薯时,在块茎表皮形成疮痂,根部染病时可在根的一侧单生或聚生豆粒大小的瘤状物。

  1.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

  (1)花椰菜根肿病 主根生长受抑制,侧根肿大形成萝卜状、梭形、棒状或球状块根;植株矮小,出现“早花”现象;花球小,严重时不形成花球。

  (2)白菜根肿病  白菜整个生育期都可受害,早期受害产量损失较大。受害植株生长矮小,主根形成较大的肿块,侧根杂乱、形成圆简形或指形肿块。

  (3)芥菜根肿病 受害植株生长矮小, 主根和侧根肿大,呈指状、萝卜状,肿大的根块表皮开裂,后期腐烂。

  病原菌为芸薹根肿菌,该菌寄生于十字花科蔬菜根部的薄壁细胞内,形成多核的变形体或鱼卵块状排列的休眠孢子囊。

  2.番茄根肿病

  病害发生于番茄苗期至开花期。病菌侵染植株根茎和上层根系,主根和下层老根极少受侵染。根茎部新根的生长点或幼根的侧根生长点受侵染后停止生长,肿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瘿瘤。瘿瘤形态和大小有差异,新生瘿瘤白色至乳白色,逐渐转为褐色、暗褐色,后期腐烂崩溃。病株地上部生长缓慢,叶片小,后期易萎蔫。

  病原菌为马铃薯粉痂菌。病菌在寄主根组织细胞内形成球形休眠孢子囊。休眠孢子囊聚集成团、形成中间具有空隙的球形或不规则形的休眼孢子囊堆。

  发病规律

  诱发此病的最重要因素为土壤酸碱度和温湿度。十字花科蔬菜在低洼、偏酸性及氧化钙不足的地块发病重,当土壤pH5.4~65、温度18~25℃、含水量70%~90%时适宜病菌侵染,pH7.7以上的土壤很少发生病害。

  马铃薯粉痂病菌以休眼孢子囊堆随病残物遗落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休眠孢子囊在土中可存活4~5年。病害田间近距离传播则靠病土、病肥、灌溉水等。土壤含水量90%左右、温度18~20℃、ph4.7~5.4时适于病菌发育,发病严重。马铃薯粉痂病菌还以休眠孢子囊堆在马铃薯种薯内越冬和远距离传播,在种植过马铃薯的地块种植番茄,容易发生番茄根肿病。番茄根肿病发生与番茄品种关系密切,樱桃番茄较感病,发病率可高达60%以上,产量下降明显。

  防治要点

  (1)合理轮作

  重病田实行与非寄主作物4~5年以上轮作,例如葫芦科蔬菜与茄科或十字花科蔬菜轮作;有条件的可以实行水旱轮作。

  (2)育无病苗

  选择无病田块做苗地,培育无病壮苗,晴天移栽定植。病区育苗时可用5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氰霜唑悬浮剂1000~1500倍液喷淋苗床,淋土深度15厘米左右。

  (3)降低湿度

  采用宽沟高畦救培。灌水防旱,应采用穴灌避免串灌。

  (4)土壤改良

  增施基肥或磷钾肥,病田施用石灰、壳灰降低土壤酸度。

  (5)化学防治

  及时拔除零星病株,病穴撒施生石灰;发病田蔬菜定植后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甲霜灵锰锌58%可湿性粉剂500倍,50%氟啶胺可湿性粉剂或10%氰霜唑悬浮剂1000倍灌根10~15天1次,连续2~3次。

  编辑:李敏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 赵晓军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