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栽培利用饲草专用玉米?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8-08-08 作者:山西农科110服务中心

  饲草专用玉米,即以产青绿饲料为主要目标的饲草玉米。饲草专用玉米的品种及栽培利用技术举例简介于下。

  (1)墨西哥牧草玉米。墨西哥玉米又名大刍草,为1年生草本,植株形似玉米,分蘖多,茎直立,高2.5~4米,粗1.5~2厘米。喜高肥环境。最适发芽温度15℃,生长最适温度20℃~35℃,能耐受40℃高温,不耐霜冻,气温降至10℃停止生长,0℃时植株枯黄死亡。在年降水量800毫米地区生长好。需水量大,但不耐水淹,对土壤要求不严。

  种植墨西哥玉米,要求深耕,施足基肥,修好排水沟。每667米²播种量300~500克,直播行距60厘米。播种后30~50天内,幼苗生长慢,要注意除草。苗高40~60厘米时中耕培士,追施氮肥,干旱时浇水,也可育苗移裁,苗高30厘米时移入,每穴1苗,植后浇水。育苗产量比直播的高。

  墨西哥玉米主要用于青饲、青贮用,叶量大,鲜嫩,适口性好,是牛羊的良好多汁饲料,每年可刈割2次。青饲应在株高1~1.5米时刈割。青贮应在开花后刈割。每667米²可收1~1.5万千克。专做青贮时,可与豆科的大翼豆、山蚂蟥蔓生植物混播,以提高青贮质量。

  (2)玉草系列。由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育成。

  ①玉草1号。具备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生产成本低等优点。玉草1号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直立丛生,生长繁茂,根系发达,不刈割时株高可达3~4米,主茎粗1.7~2.1厘米,叶片较普通玉米细长,长80~105厘米,宽6~8厘米;分蘖能力强,第一茬平均分蘖6~16个,后期平均分蘖60个,高可达150个以上;一般不结实;种子黄白色,千粒重150左右。玉草1号为喜温、喜湿和耐肥的饲料作物,种子发芽最低地温14℃,生长适宜温度24℃~25℃,抗寒、抗旱能力强,植株能耐-7℃低温。玉草1号1年收割4~6次,第一茬刈割677米²产鲜草4000~5000千克,年平均677米²产1万千克以上,肥水充足、管理得当可大 1.5万千克以上。

  ②玉草2号。高产饲草玉米新品玉草2号为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选育而成的饲草玉米新品种,已通过四川省饲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正在进行国家审定。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生育期短、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广、1年可复种多次等优良特点。苗期生长健壮、生长势强、易于管理。具有分蘖的特性,春季栽培分蘖数平均达3.2个。生育期短:春季栽培生育期在90天左右。据经济性状考查,玉草2号平均株高达3.3米,茎秆粗壮、叶片宽大。据多点实收产量称重和大面积实收产量记载,玉草2号平均667米²产鲜草5262千克。

  ③玉草4号。具有植株特别高大、茎秆粗壮、耐水渍,青贮产量高等突出优点。生育期在100天左右,后期生长势强,分蘖力强。据分蘖数调查,玉草4号窝平均分蘖达3.6个,植株高大。收获时经济性状考查,玉草4号株高达3.5米以上,最高可达4米。生物产量高,收获时多点实收产量调查,平均667米²产鲜草6525千克。抗性好,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

  (3)墨白1号。是一个适于亚热带种植的玉米综合种,可以连年栽培。该品种分蘖性、再生性强,每丛分蘖15~35个,茎秆粗壮,枝叶繁茂,质地松脆,适口性好,抗病虫害,高产优质。1年可刈割4~6次,667米²产茎叶1~2万千克,适于做青饲、青贮。

  (4)京多1号。根系发达,抗旱、抗倒伏性强。适宜在北京、内蒙古、东北、黄土高原及西藏春播种植,在河北、山东、河南的夏播区也可种植。

  (5)科多系列。科多4号,属青饲、青贮玉米专用晚熟品种,多秆多穗类型。北京地区春播生育期130天。株高300厘米,穗小粒小,籽粒紫色。植株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抗倒伏性强。适宜在北京、内蒙古、山西等地种植。

  科多8号,是通过细胞工程技术选育出的自交系并组配成的新杂交组合。具有很好的丰产性和抗逆性。株高3.5米,平均分蘖2~3个,比科多4号早熟10天,属中晚熟品种。

  (6)大穗枝1号。属青饲青贮玉米专用品种,多秆多穗类型。全生育期120天。株高280厘米,单株分蘖平均2.4个,主茎与分蘖高度相当。每株结穗平均2.3个,果穗长18厘米、锥形,籽粒黄白色、半马齿形。抗玉米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适宜在山西、陕西等地种植。

  (7)辽青85号。植株高大,生长繁茂,青饲料产量高,但籽粒产量较低于辽原1号,因此宜作青饲料的专用品种。种植密度3000~6000株/667米²,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栽培管理同其他品种。该品种生育期偏晚,可在辽宁省偏南地区和关内无霜期较长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编辑:马宇飞

  审核专家:阳曲县畜牧局中级兽医师 刘银亮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