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控皮肤真菌病?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8-08-09 作者:山西农科110服务中心

  (1)病因。本病是由须毛癣菌或小孢霉菌引起的以皮肤角化、炎性坏死、脱毛、断毛为特征的传染性皮肤病。是目前危害养兔业健康发展的一种十分主要的传染病。

  (2)流行特点。主要通过健康兔与病兔直接接触如吮乳、交配等而传播,也可通过刷拭用具、其他用具及饲养人员而间接传播,在温暖、潮湿、污秽的环境条件下可促使本病的发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易发,各年龄兔均可发生,以仔、幼兔的发病率最高。

  (3)临床症状。因病原不同,症状也不相同。

  ①须毛癣菌病多发生在脑门和背部,其他部位也可发生,表现为圆形脱毛,形成边缘整齐的秃毛斑,露出淡红色皮肤,表面粗糙,并有闪光鳞屑。患兔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②小孢霉菌病。患兔开始多发生在头部,如口周围、耳朵、鼻部、眼周、面部、嘴及颈部等皮肤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突起,继而感染肢端、腹下和其他部位。患部皮肤呈不规则的块状或圆形、椭圆形脱毛或断毛,覆盖一层灰白色糠麸状痂皮样外观,并发生炎性变化,初期为红班、丘疹、水疱,最后结痂,痂皮脱落后呈现溃疡,用力挤能挤出脓。患兔剧痒,骚动不安,采食下降,逐渐消瘦,最终衰竭而死,或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使病情恶化,最终死亡。

  (4)诊断要点

  ①有从感染本病兔群引种史。

  ②仔、幼兔易发,成年兔虽无临床症状但多为带菌者。

  ③特征性皮肤病变。

  ④刮取病部皮屑检查,发现真菌孢子和菌丝体即可确诊。

  (5)防治措施

  ①引种要慎重,对供种场免群要严格调查,确信为无本病的健康兔群方可引种。引种后应待其繁殖的仔兔无本病时方可转到原来兔群中,否则有被感染的危险。

  发现兔群有可疑患兔,立即隔离治疗,最好作淘汰处理,并对所在兔笼、兔舍进行全面消毒,地面、墙壁用烧碱消毒,兔笼、产箱、食盒、饮水嘴用火焰消毒。

  ②局部治疗用肥皂或消毒药水涂擦,以软化痂皮,将痂皮去掉,然后涂擦杀真菌药,如稀碘酊(碘酊1份,酒精1~5份)、10%水杨酸软膏(或溶液)、10%木馏油软膏、2%福尔马林软膏、2%米康唑软膏、益康唑霉菌软膏等,每日涂2次,连涂数日。

  ③强力消毒灵配成0.1%溶液,用药棉涂擦患部和周围,每天一次,连用3~5天,同时环境用0.5%的该药消毒,效果良好。

  ④全身治疗,可口服灰黄霉素,按每千克体重25~60毫克,每日1次,连服15日,停药15天再用15天。治疗后易复发。

  编辑:马宇飞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仁克良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