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传染性脓疱如何防治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8-08-31 作者:刘银亮

  山羊传染性脓疱俗称“羊口疮”,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为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

  (1)临床症状

  该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但以唇型感染为主要症状。病羊先于口角、上唇或鼻镜处出现小红斑,以后逐渐变成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水疱、脓疱、脓肿互相糅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形成大面积痂垢。痂垢不断增厚,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隆起,严重影响采食。病羊表现为流涎、精神不振、被毛粗乱、日见消瘦。

  (2)防治

  ①预防。保护羊只皮肤、黏膜勿受损伤,做好环境的消毒工作。

  特异性预防即采用疫苗预防。未发病地区,采用羊口疱弱毒细胞冻干苗,每头0.2毫升,口唇黏膜注射;发病地区,紧急接种,仅限内侧划痕,也可采用把患羊口唇部痂皮取下、剪碎,研成粉末状,然后用5%甘油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浓度,涂于内侧、皮肤划痕或刺种于耳。预防本病,效果也不错。

  ②治疗。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效果显著。

  首先对感染病羊隔离饲养,圈舍进行彻底消毒。给予病羊柔软的饲料、饲草,如麸皮粉、青草、软干草,保证清洁饮水。

  痂垢一定要剥净,然后用淡盐水或0.1%高锰酸钾水溶液清洗疮面,再用2%龙胆紫(紫药水)或碘甘油(碘酊、甘油:1:1)涂擦疮面,间隔3~5天再用1次。同时,肌肉注射维生素E0.5~1.5克及维生素B2.0~3.0克,每日2次,连续注射3~4天。

  编辑:李敏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毛杨毅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