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瘿蚊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8-09-26 作者:陆俊姣

  1、为害特点

  稻瘿蚊分布于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和云南南部。除为害水稻外,也取食野生稻和游草等。幼虫吸食水稻生长点汁液,致受害稻苗基部膨大,随后心叶停止生长且由叶鞘部伸长形成淡绿色中空的葱管,葱管向外伸形成“标葱”。水稻从秧苗到幼穗形成期均可受害,受害重的不能抽穗,几乎都形成“标葱”或扭曲不能结实。稻瘿蚊在我国南方一年发生6~8代,世代重叠。成虫有趋光性。卵多散产在叶片上,少数产在叶鞘、心叶、穗部。老熟幼虫在葱管内化蛹。以幼虫在游草、再生稻和野生稻上越冬。

  2、防治方法

  (1)冬春期铲除田、塘、沟边杂草和野生稻等,清除越冬虫源。

  (2)种植抗虫品种。

  (3)化学防治必须在幼穗形成之前进行。

  (4)药剂拌种:稻种催芽露白后,用吡虫啉拌种。

  (5)秧田防治:播后4~8天或成虫羽化高峰期后3天施药。

  (6)用毒死蜱制毒土均匀撒施秧田中。

  (7)大田防治:移栽返青至分蘖初期,仍可用上述药剂的毒土防治,注意保持浅水层1周以上,或用噻嗪酮、毒死蜱喷雾防治。

  编辑:孙苑琪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 董晋明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