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蝉、蟪蛄的防治方法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8-09-26 作者:陆俊姣

  1、为害特征

  成虫刺吸枝梢的汁液,雌成虫产卵于1~2年生枝条组织,产卵器刺破枝梢皮层直达木质部,形成锯齿状的产卵痕,引起枝条失水枯死。黑蚱蝉4~5年,甚至12~13年1代,以若虫和卵越冬。7月下旬成虫开始产卵,8月最盛,翌年6月孵化入土,秋后移动到深土层越冬,次年气温回暖后上移刺吸根部。若虫共蜕皮5次。

  2、黑蚱蝉

  黑蚱蝉又名蚱蝉、知了、蝉等。成虫体长40~45毫米,黑色,有光泽,局部有金色细毛。头部中央及颊的上方有红黄色斑纹,触角刚毛状,复眼黄褐色,中胸背板上有明显红褐色“X”形突起,翅透明无斑纹。雄虫腹部有鸣器,雌虫无。卵长米形,乳白色,有光泽。初孵若虫细软,白色,老熟后体变硬,为黄褐色。

  3、蟪蛄

  蟪蛄是一种小型蝉,体长约25毫米,体紫青色,有黑纹,翅透明,有不透明、浓淡不同的暗褐色云状斑纹;中胸中央无突起。

  4、防治方法

  (1)若虫出土期,在树干绑塑料薄膜防止其上树蜕皮,灯光诱杀成虫,晚上可人工捕捉若虫。

  (2)成虫产卵期及时剪除产卵枝、冬季剪除枯枝,集中烧毁。

  (3)严重的果园,每年5月中旬若虫出土羽化前,果园树盘下地面喷施辛硫磷;成虫盛发期喷施杀灭菊酯、速灭杀丁乳油等。

  编辑:孙苑琪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 董晋明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