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虫的为害特征及防治方法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8-10-15 作者:陆俊姣

  1、为害特征

  黏虫别名粟夜盗虫、剃枝虫。为害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以幼虫为害叶片,大暴发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吃光,严重损害作物生长,并造成严重损失。我国除新疆发生情况不明外,其他各地区均有发生。黏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一年发生1~8代,发生代数随纬度升高而减少。成虫昼伏夜出,具有趋光性和趋糖醋液习性,3龄后幼虫有假死性。

  2、防治方法

  防治黏虫要做到捕蛾、采卵及杀灭幼虫相结合。要抓住消灭黏虫成虫在产卵之前,采卵在孵化之前,药杀幼虫在3龄之前等3个关键环节。

  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片上产卵的习性,在麦田插谷草把或稻草把诱集产卵,然后集中销毁。

  可用糖醋盆、灯光等诱杀成虫。

  在幼虫低龄期,可选用灭幼脲等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 董晋明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