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用的植树造林技术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8-11-02 作者:肖本雪

  1  植树造林的技术措施

  1.1  播前的种子处理

  在植树造林中,进行种子的播前处理,主要是为了缩短种子的发芽实践,为种子的快速生长做好基础。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避免种子病虫害的问题。种子播前处理措施主要有消毒、浸种、催芽等。其中,如果种子所出的环境较为干旱,并且容易出现低温等现象,最好不进行浸种。而在雨季,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降雨情况,通常会选择播种干种子,如果能够掌握将于,则可以选择浸种措施。如果播种处的病虫害问题较为突出,应该利用消毒液浸种,从而保证种子抗病虫害能力。

  1.2  播种方法

  植树造林的播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撒播。这种方法一般在播种后不覆土,让树种自由生长的环境下更加适用,主要是将种子均匀的进行播种,这种播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其工作效率更高,并且不会产生过高的成本,但由于其播种方式过于粗放,因此种子的存活率相对较低。因此,这种方法更多的适用于缺乏劳动力或交通水平低下的地区。其次是条播,主要是通过单行或双行的排列方式进行播种。一般而言,需要使用大量农业机械,并且种子的消耗量较高,适合大规模的树木播种。

  1.3  穴播

  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种的方法。根据树种的种粒大小,每穴均匀地播人数粒到数十粒种子,播后覆土镇压,操作简单,灵活,用工量少。

  2  选择恰当的方法

  2.1  播种造林

  该方法相对简单直接,是将种子直接播种在土地中,让种子自由生长的一种粗放式的播种方式。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技术内容较少,并且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过多的前期处理工作,并且树林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同时,由于人工技术使用较少,该方法主要依托于肥沃的土壤,并且对于阳光、空气等自然环境的要求较高。

  2.2  分殖造林

  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不需要人工技术的培育,不会产生昂贵的培育费用,但缺点在于成活率较低,一般主要应用在小范围的栽培中,难以满足大面积种植的需求。

  2.3  植苗造林

  栽种根系完整的树苗,可以节省种子的数量,具有较强的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但栽种的树木根系一定要完整,树苗必须要小心保存,防止运输过程中出现根系损伤以及失水过多的情况,根系不能被挤压,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栽种树苗,保证成活率。

  3  植树造林的管理措施

  在造林绿化工作部署上,提出要充分挖掘造林潜力,严格依照造林绿化实施方案与技术规程开展具体操作,选用优质壮苗并加强植树造林管理,促进植树造林绿化任务的顺利完成,推进生态经济建设的高效开展。本文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探讨植树造林的管理措施:

  3.1  加强苗木抚育

  在植树造林工程中,为促进苗木的健康成活,应当通过人工养护的方式充分做好苗木的抚育工作,以增强苗木自身抵抗力。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加强土壤环境管理,及时做好松土、除草以及施肥等相关工作,并结合苗木的生长情况进行修剪、平茬以及喷施农药等工作,从而为苗木的成活营造优良的土壤环境。

  3.2  坚持退耕还林

  植树造林能够实现涵养水源,为提高植树造林管理的有效性,应当结合植树造林的具体情况实行退耕还林,以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作为重点对象,将退耕还林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通过植树造林来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从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3  落实封山育林

  就植树造林工程的具体情况来看,为维持树林活力,促进森林资源自身恢复能力以及更新功能的有效发挥,应当积极落实封山育林,尤其是针对自然条件优越的山区,通过封山育林来保护动物种类,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控制土壤养分,减少水土流失,从而强化森林生态抵抗能力,切实提高植树造林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厅研究员 侯立功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