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87天攻关获8项世界第一,88岁获总书记亲自颁奖,沉寂60年造福亿万人原创 2018-04-08 |
他曾赴苏联留学3年半
发表17篇学术论文
在仙台病毒等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他曾直接越过副博士
直接被原苏联高等教育部
破格授予医学科学博士
侯云德院士留学苏联照片
他与病毒打了一辈子交道
是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
他说
“认识世界的目的应当是要改变世界
学习病毒学、研究病毒学
目的应当是预防和控制病毒
为人类做出更加切身的贡献”
他就是侯云德院士
虽然鲜少在媒体上露面
却摘得了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现场(左一是侯云德)
2008年
令人谈萨色变的“非典”疫情已过去5年
他在年近耄耋之年被国务院任命为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
公众或许已淡忘了“非典”时的恐慌
但侯云德他却不敢忘
“‘非典’来得太突然,我们没有准备
病毒研究不充分,防控体系太薄弱了
传染病在历史上是可以让一个国家亡国的
传染病防控绝对不能轻视!”
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
他又忙碌起来
担负起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体系
顶层设计的重任
他带领专家组设计了
2008-2020年降低“三病两率”
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
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
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
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2009年
第一次挑战来临
全球突发甲流疫情
国外死亡人数上万名
2009年甲流疫情
侯云德作为卫生部牵头的
联防联控机制的专家组组长
负责针对防控中的关键科技问题
开展多学科协同攻关研究
这个组长不好当
责任重大
相当于坐在火山口上
一旦判断失误,防控不当
疫情就有可能蔓延
2009甲流疫苗研制成功
那一年
仅用87天我国就率先
研制成功新甲流疫苗
成为全球第一个
批准甲流疫苗上市的国家
甲流疫苗有了
但应该如何注射呢?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注射两剂
侯云德则提出不同观点:
“新甲流疫苗,打一针就够了!”
疫情随时可能爆发
敢于建议只打一针
所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
“科学家要敢讲真话
为国家和人民着想
不能只计较个人得失。”
侯云德是有底气的
依据长期积累的经验
结合新疫苗的抗体反应曲线
和我国当时的疫苗生产能力和注射能力
他坚定地提出了
一次接种的免疫策略
最终,这一方案大获成功
世界卫生组织也根据
中国经验修改了“打两针”的建议
侯云德院士在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门口留影
2009年的甲流疫情
我国取得了“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
实现了人类历史上
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
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获得
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侯云德提出了应对突发急性
传染病的“集成”防控体系的思想
重点布置了病原体快速鉴定
五大症候群监测
网络实验室体系建立的任务
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
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MERS、寨卡、H1N1等病毒
在我国都没有流行起来
N7N9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不完全名单
“中国干扰素”之父
是业内不少人对侯云德的尊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美国、瑞士等国的科学家
以基因工程的方式
把干扰素制备成治疗药物
很快成为国际公认的治疗肝炎、肿瘤等
疾病的首选药
但价格极为昂贵
1977年美国应用基因工程技术
生产生长激素释放因子获得成功
这一突破使侯云德深受启发:
如果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到细菌中去
使用这种繁衍极快的细菌作为“工厂”
来生产干扰素
将会大幅度提高产量并降低价格
重组人α1b型干扰素
克服诸多困难后
他带领团队终于
在1982年首次克隆出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
人α1b型干扰素基因
并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基因工程
创新药物——重组人α1b型干扰素
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毛细胞性
白血病等有明显的疗效
这是国际上独创的国家I类新药产品
获得了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后,他带领团队又相继研制出
1个国家I类新药(重组人γ干扰素)
和6个国家II类新药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2年工作会议
侯云德更具前瞻性的
是他没有固守书斋
不仅主导了我国
第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产业化
更推动了我国
现代医药生物技术的产业发展
他将研制的8种基因工程药物
转让十余家国内企业
上千万患者已得到救治
产生了数十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
他的战略性
还体现在他对国家
整个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顶层设计
“侯云德院士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大家
在生物医药技术领域
做什么、不做什么
都是侯院士在把握方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任高福钦佩地说
国家863计划
侯云德院士连续担任了三届
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
顶层指导了我国医药
生物技术的布局和发展
在此期间我国
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
5大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18种基因工程药物上市
生物技术产品销售额增加了100倍
医药生物技术
“侯老师能够做出方向性的判断
靠的不是拍脑门
而是长期以来扎实的积累。”
侯云德的学生
中国医科院病原所所长
金奇研究员说
尽管已是89岁高龄
但侯老师的勤奋
很多年轻人都比不上
“侯老师每天都会关注
国内外病毒学的最新动态
并且亲自翻译、撰写
送给相关部门领导和同事参阅
每期都有上万字
两周一期
已经写了200多期。”
侯云德院士(前左)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新华社)
在学生和同事眼中
侯云德是无私的
愿意将自己的知识
与技术传授给他人
在做干扰素研究的初期
试剂紧缺
都是他自己从国外背回来的
但其他同事有需要
他二话不说就分享给大家使用
干扰素试剂盒
尽管创造的经济效益数以亿计
但侯先生对生活的要求非常低
“他的汽车超期服役要淘汰了
我们问他想换辆什么车?
侯先生说,带轱辘的就行
生病住院
也从来不跟组织提任何要求
有时输完液晚上8点了
还要自己回家做饭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党委书记兼法人代表
武桂珍研究员说
侯云德院士(右一)全家福
“我做的都是分内之事
只是认真做了,并没有很特别
而且很多事也不是我一个人做的
我是领头人而已。”
这就是
侯云德院士对自己
打了一辈子交道的
病毒学研究的认识
今年89岁的侯云德
仍然每天7点就开始工作
并且不吃早饭
据说这是年轻时养成的习惯
因为要抓紧一切时间做实验
“双鬓添白发,
我心情切切,
愿将此一生,
贡献四化业。”
这首他自赋的诗
深深映刻出
他们那一批
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责任编辑:xiaopanfeng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