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0年一遇的彗星来了,今天傍晚就能看到!具体位置就在…科普中国微信 2020-07-24 |
本文专家:鲁暘筱懿,行星物理学博士,中国天文学会会员
要说前段时间的精彩天象还真是不少
比如日环食
比如双星伴月
但今天我们要说的要比这些刺激很多
就在今天
一颗编号为C/2020 F3的彗星将到达近地点
中文名则是“新智彗星”
我们用肉眼就可以看到!
人们上一次肉眼看到彗星是什么时候?
在北半球是1997年
看到的是海尔-波普彗星
在南半球是2011年
看到的是洛夫乔伊彗星
在北半球时隔20多年
终于又一次能看到彗星了
而且如果这次没看成新智彗星
那么下一次它再达到近地点
就要等到约6800年以后了
7月10日新智彗星影像,图片来源:Philipp Salzgeber
现在
我们就来揭开新智彗星的神秘面纱
为啥彗星都拖着一条长尾巴?
彗星长啥样?大家都知道,彗星会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事实上彗星在远离太阳时并没有漂亮的“尾巴”,而更像一个脏雪球。而且冻成冰的不一定是水,还可能是二氧化碳、甲烷,氨等,所以闻起来可能很……
彗星在接近太阳时,太阳风迫使彗星产生等离子气体和被蒸汽吹走的尘埃粒子,就形成了两条彗尾。太阳风的平均速度是每秒300—500千米,对彗星造成一强大的推斥力,加速了彗尾运动。
太阳辐射及太阳风就是促成彗尾形成的原动力,彗星越接近太阳越出现壮观的、永远背向太阳的彗尾。
彗尾分气体慧尾和尘埃彗尾两条。其中气体慧尾是直的,呈蓝色,长度可达1亿千米或者更长;尘埃慧尾则是弯的,具体弯曲程度则跟其轨道有关,呈黄色。两条慧尾我们都可以用肉眼看到,具体情况则取决于观测条件和视力。
当彗星远离太阳而去时,彗尾又开始缩短。
在哪里能看到新智彗星?
既然新智彗星的造型独特很容易辨认,那么什么时候在哪里能看到它呢?
今天(7月23日)新智彗星通过近地点,距离地球最近,大约是1亿千米左右。只要傍晚往天空的西北方向看,就可以在北斗七星的下方找到它,亮度约为2到3等。
如果错过了今天怎么办?明天也能看到。但是随着新智彗星逐渐远离地球,在天空中它的亮度也会越来越低。
新智彗星7月运行轨迹,图片来源:Skymania
北斗七星多数亮度为2等左右,新智彗星比北斗七星可能还要暗上那么一点,怕看不清楚该怎么办?
观测彗星,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观测地点。观测新智彗星时,要选择傍晚站在远离城市灯光干扰的开阔地带,面向西北方。
天空左侧是新智彗星。图片来源: Stephane Guisard( Los Cielos de America, TWAN)
准备好合适的观测设备也是很重要的。选用双筒望远镜、小型折射式望远镜、单反相机(最好中短焦镜头,镜头光圈开到最大,感光度设定的高一些)曝光几秒钟就可以拍下彗星的身影。
关于彗星的一些说法
彗星是地球生命起源之一?
有瑞典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最早构成生命的部分有机物并不是地球上本来就有的,而是远古时期由彗星带来的。这种假说被称为“宇宙胚种论”。
彗星本体的温度很低,一些有机物可以得到很好的保存,那么如果彗星撞击地球,这些有机物就可以原封不动地来到地球上。
这个假说目前可以找到些许依据,但依然只是一个假说而已。
彗星会带来厄运?
彗星有个尾巴,形状象扫把,故得名为扫帚星。我国民间把彗星贬称为“扫帚星”、“扫把佬”、“孛星”、“灾星”、“蚩尤旗”、“蓬星”等。
我国最早的彗星记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距离现在有3000多年了。古代无论是我国还是外国,都有人把彗星跟灾难联系起来,认为彗星会带来厄运。当然这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而已。
据统计,我国古代典籍中有约550次关于彗星的记录,其中直接记“彗星”的就有250次左右。尽管古人将彗星视作不祥之兆,但这份好奇与执着为日后天文学家揭开彗星的神秘面纱提供了详实而宝贵的资料。
它曾经为研究彗星而“献身”
该如何研究彗星呢?远远地看显然是不够的,但它们的轨道离地球并不近,想近距离观察可能要付出比较大的代价。
欧洲空间局于2004年3月2日发射了“罗塞塔”号探测器,目标直指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
2014年,“罗塞塔”号探测器进入预定轨道,其搭载的“菲莱”号着陆器成功在该彗星表面登陆。
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表面,图片来源:ESA
但是这次着陆不是非常理想,着陆地点竟是个“阴凉地”,每个彗星日(12.4小时)只有1个半小时能见到太阳,这对太阳能电池来说实在是太糟糕了。
尽管探测器能源耗尽,“罗塞塔”号还在一直跟着彗星,并对彗星进行了遥感探测。
2016年9月30日,“罗塞塔”号一头撞向了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它的“献身”让我们对彗星内部成分的了解更进一步。
今天傍晚
向着天空的西北方向
北斗七星的下方
就可以看到新智彗星了
责任编辑:于彤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