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高产技术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7-12-18

  1 立体栽培模式立体栽培就是根据菇棚空间,设置多层菇架,这样不仅增加了菇棒容放率,还有效利用了空间,利于菌棒间通风。通过立体栽培可提高香菇品质,增加产量,减少病虫害,方便菇农采摘、管理、杀灭病虫害等。如常用的8 m宽的菇棚,可用长0.85 m,宽0.5 m,高0.35 m铁架子做成的菇架,菇架层数视菇棚高度而定,一般为8层。将每2个菇架并排为一组,2个菇架为一组可放4组,最后一组只能放一个菇架;每组菇架中间留一条0.6 m宽的走道,最后一条为0.5 m宽,共6条走道。使用面积为每0.067 hm2棚,放菇架84排,每排9个菇架,共8层,计6 000个菇架,每个菇架放2个菌棒,共放12 000根菌棒。2 菌棒脱袋、转色、发菇期管理技术脱袋过早、过晚均会产生畸形菇,还会影响产量,甚至种植失败;转色和发菇期管理决定了香菇品质。(1)脱袋最佳期。菌丝长满袋后10~15 d,一般从接种日算起,早熟品种60~65 d,中晚熟品种75~90 d,菌丝由白色转为淡黄色时脱袋。(2)脱袋注意事项。一是下雨天、刮风天不脱袋,因菌丝突受不良条件刺激后会影响转色和出菇;二是气温高于25℃或低于12℃不脱袋;三是受杂菌污染不脱袋;四是边脱袋、边排放好菌棒、边盖薄膜。(3)脱袋与转色管理。先将菇棚消毒,菌袋搬至菇棚内“炼菇”2~3 d。然后用消毒的刀片沿菌袋纵向划破袋壁并剥去。如天气不是太好,可先割开袋,放1~2 d再脱袋。脱袋后排好菌棒立即盖薄膜,只要温度不超过25℃,不揭膜,创造高湿环境,利于菌丝恢复生长。菌棒表面长满绒毛状白色菌丝,于第5 d开始适量通风,每天上、下午揭膜通风30 min,加大菌棒表面的干湿差,使菌丝与空气、光线接触,迫使绒毛状菌丝逐渐倒伏,分泌色素,出现黄水,此时延长通风时间,连续喷水2 d,每天1~2次,冲去粘在菌棒上的黄水,晾干菌棒表面,不粘手时再盖薄膜。经10~12 d转色管理,菌棒表面由白色→粉红色→茶褐色→红棕色(深褐色),转色结束,红棕色最为理想。转色温度以18℃~22℃为好,最高不超过25℃,最低不低于15℃;空气相对湿度85%~90%,保持空气新鲜,有散射光。(4)出菇管理。①催蕾:香菇只有“变温”刺激,才能进行生殖生长。白天棚内温度保持在20℃以上,并有一定的散光,夜间使温度、湿度急速下降,温差达10℃以上,连续3~4 d,菌丝就会相互成盘状组织并逐渐变大,菇蕾就会从裂纹中长出。②保蕾成菇:及时保蕾成菇,防止枯萎死亡。一是温度保持在15℃~25℃,并把握好通风强度。二是早、晚喷水,空气湿度为80%~90%。三是早、中、晚各通风1次,保持空气流通,四是调整菇棚遮盖物,保持“三(四)分阳、七(六)分阴”的较强散射光。3 双层膜技术双层膜技术就是在菌棒的接种口上贴一层5 cm宽与菌棒等长的塑料膜。双层膜技术使菌棒感染率下降50%,出菇时间提前10 d,香菇早上市10 d,贴膜相比多用一个塑料袋子每棒省0.3元。编辑:秦改梅审核专家:山西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 张玉峰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