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豆25号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7-12-18

  1 大豆蚜虫症状:大豆蚜虫是为害大豆的重要害虫,以成虫和若虫在大豆植株的生长点,顶叶嫩叶及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幼苗也被为害,造成叶片卷缩,发黄,植株矮小,根系发育不良,分枝及结荚的数量减少,百粒重下降,产量降低,甚至整株死亡,减产严重的50%。除此之外,大豆蚜虫还能传播花叶病毒病。发生规律:大豆蚜虫早期点片发生和后期蔓延速度快的特点。5月中下旬,大豆出苗后,飞入大豆田,开始为害幼苗。6月下旬,大豆开花前,蚜虫很快蔓延全田。7月中旬,大豆盛花期,大豆蚜虫迅速繁殖并群集于植株顶叶及分枝的幼嫩茎叶上为害,造成蚜虫大发生。发生原因:①冬季气温偏高,干旱所致,大豆蚜虫越冬卵的成活率提高。②6月—7月气温、雨量、相对湿度也有利于大豆蚜虫的繁殖。③重视不够,防治不及时。防治技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即利用蚜虫的习性防治,农业防治为主,生物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农业防治主要就是结合春耕、清除杂草,消灭它的生存场所。在防治措施上,要注意做到三点:一是要做到早期防治,可以防治早期的蚜虫。其次就是在苗期,发现蚜虫有片发生的时候,就开始用药;二是要抓住防治时机,即蚜虫主要是靠有翅蚜进行危害,所以要抓住这个有翅蚜盛发期进行防治;三是要挑选适当的农药,即每1个农药品种都有它的防治对象、防治效果,如果选得不得当的话效果会很不好。要轮换地用药,因为蚜虫虽然虫体很小,但是它的繁殖力很强,适应性也很强,如果长期单独只使用一种农药,会对大豆蚜虫产生抗药性。化学防治:①大豆蚜虫点片发生,田间有5%~10%植卷叶,使用有机磷或是氯氰菊酯、功夫等菊酯类杀虫剂。②质量分数为3%啶虫脒乳油,每0.067 hm2用量15~20 mL。③10%吡虫啉每0.067 hm2用量30 mL。④25%辛氰乳油(快杀灵),每0.067 hm2用量30 mL。2 大豆菌核病发病时间:大豆菌核病7月下旬开始发病,主要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症状:苗期染病茎基部褐色,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叶片生白色菌丝,腐烂脱落。茎部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杈处开始,致使病茎变褐,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温度大时白色颗粒物形成黑色菌核。发病原因:①6月—7月降水增多,温度偏高,土壤湿度大,适宜菌核病菌的萌发,产生大量子囊孢子,使发病加重。②大豆种植过密或施用氮肥过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气性差,湿度增加,会促使菌核病菌萌发增多。防治措施:①选择优良、早熟、抗病的品种,在无病田留种,确保种子不带病菌。播种前精选种子,消除混杂在种子里的菌核。②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秋季深翻,深度在15~22 cm以上,将落入田间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层,使病株残体腐烂死亡,抑制菌核萌发。③合理轮作倒茬。④降水多时,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大豆田间温度。⑤合理施肥与密植。⑥消灭菌源。感染菌核病的残枝是大豆菌核病菌的主要来源,病田收获后,应将病残体收集烧毁,不能留在田间。生产用种需从无病田留种,确保种子不带病菌。⑦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向叶面茎秆喷施质量分数为50%速克灵或40%菌核净可湿粉剂1 000倍液。也可喷施质量分数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也可用40%纹枯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喷雾,于菌核发病初期叶面喷雾,隔7 d再补喷1次。在子囊盘萌发盛期,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编辑:郭瑞审核专家:山西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 张玉峰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