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的生活里有多少神秘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2017-12-18

  在动物园里,我们会看到有几只老虎在虎山里游荡。但是在自然界里,老虎是单独生活的。“一山不容二虎”就是对自然状态下单独生活的老虎的文学描述。

  “虎毒不食子”

  老虎是一种极其凶猛的吃肉动物,好像什么都吃。一般的动物都会被它吃了,所以,都说老虎“毒”。可是,老虎也是动物,有感情,对自己的孩子十分喜爱,即便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虎妈妈也不会吃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母性的本能。母虎在产仔后,不仅不会吃自己的孩子,还会十分尽心地保护幼仔。此时的母虎性情特别凶猛、机警。外出觅食时,它会先谨慎地把虎仔藏好,回窝时也不走原路,而是另辟蹊径,不留一点痕迹。虎仔稍大一点时,母虎便要教它们捕猎的本领。

  事实上,这并不是老虎特有的母性。对于许多动物来说,妈妈对自己的孩子都会爱护有加,母北极熊甚至会为了保护幼仔,不惜与更为强壮的北极熊搏斗。通常,母兽对新出生的幼体要舔舐皮毛,一方面是将身体表面的羊水舔干,另一方面是将自身分泌的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涂抹在幼仔身上,实际上是做了一个标记。例如猫就是这样。如果你把新生的小猫捉出窝,帮它洗洗干净再放回窝中,第二天这只小猫就可能被母猫抛弃,因为母猫已无法从气味上识别出这是它的幼仔了。

  

  印度母老虎舔幼崽

  白虎是怪胎吗?

  许多人都认为,白虎是虎类中一个比较稀有的亚种,它们像东北虎一样是濒危动物——有些动物园中,我们会看到白虎,介绍白虎的牌子上就是这么写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白虎并不是怪胎,现存的白虎也不是什么稀有的虎种,更不是来自传说中的瑞兽,恰恰相反,它们是因一类古怪的基因变异导致的,然后是人类为了娱乐自身而精心挑选保留下来的。根据记载,古时也曾经出现过野生的白虎。和现在的白虎一样,它们实际上就是一个小概率出现的较为特殊的后代,在自然状态下,这个概率大概在万分之一左右。从白虎的毛皮来看,它的棕黄色底色大部分白化了,仅仅在额、颊、颈部还留有淡淡的黄色,而它的黑褐色的条纹都保留着,这说明白虎的白化只是部分基因发生了突变。科学家曾经在实验室里培养出了完全白化的大白鼠,这种大白鼠连眼球里的色素都白化了,眼睛看起来也是红的。现在通常所见的白虎都是人工繁殖的,当然在白虎之间交配,后代出现白虎的概率就更高一些。

  不仅是白虎,我们还可以发现白蛇、白蛙等白化动物。

  

  白虎

  “一山不容二虎”

  一山不容二虎有其典型的生态学意义。因为一个山林不提供的食物不可能只够养活一头老虎的,和老虎相似的狮子金钱豹和其他大型食肉动物,不也能集体生活吗?这个是和老虎的特殊习性有关的。老虎是独居动物,在自然界里,在它栖息的地方,很少有其他动物能敌得过它。每只虎都有自己的领地,也叫栖息地。这块栖息地有一定的范围。老虎常常将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涂在栖息地边界的树上,来提醒或警告其他老虎:这是我的地盘。任何对手越过界线,就会遭到打击。当然,不是十分严格的一座山上只能有一只老虎存在,因为一座山峰和另一座山峰之间本身是连接着的,有的山峰绵延很长距离,也可能有不止一只虎存在。

  从食物链的角度来看,作为捕食者的老虎处在食物链顶端,形成一个能量金字塔。在这个山林里的其他动物只能养活一头老虎,如果有更多的老虎,将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更多的动物被老虎捕杀,会使这个山林里的其他生物的种群消亡,最终使这里的老虎都失去足够的食物来源而死去。

  从生态环境中的能量流动的效率也可以解释。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消耗和散失,导致能量传递效率很低。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老虎在生态系统中位于最高营养级,通过食物链(网)流经老虎的能量已减到很小的程度。要养活一个最高营养级的生物,需要大量的生产者,而一只老虎要生存下去,其活动范围、捕食空间应该非常大。占领一座山,就可以拥有足够的食物,这就是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

  

  两虎相争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