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成立58周年:中国“麻省理工”的前世

科普中国-科幻空间 2017-12-18

  9月20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58周年。这所被称为“科技学府第一家”的高等院校,无论是教师队伍还是培养出的人才,都是各高精尖领域的专家。当年创办时,郭沫若任首任校长,竺可桢、杜润生、钱学森等为首任委员。校友有杰出的科学家,也有华尔街职业投资圈的投资高手、国内语音合成领域的领军人物……犹如中国的“麻省理工”。借此58年校庆之际,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所“牛校”的发展变迁。

  

  报纸和学者为学校招生宣传  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成立暨开学典礼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大礼堂隆重举行。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以《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为题在显著位置报道了中科大的诞生。  其实中科大的诞生具有鲜明而深刻的时代背景。为了培养新兴科学技术人才,加强科技力量和综合国力,适应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利用中国科学院自身优势,创办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技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就成为科学院领导和许多科学家的共同构想。  为了能够招收到优秀的学生,中国科学院党组报请中央批准,从各省、市当年考生中由中科大优先录取1600名新生。1958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登载了中科大招生简章。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利用到各地作学术报告的机会,为学校作招生宣传。由于中科大由郭沫若出任校长,科学院有关研究所所长兼任系主任,许多声望很高的科学家在校任教,学校当年就吸引了全国许多优秀青年学生,各地考生报名踊跃,生源素质普遍很高。  9月初,在北京考区录取的150名新生提前报到,参加整理校园和修建操场等义务劳动;9月15日,京外新生办理报到注册手续,全校共录取1634名学生。

  

  13个系41个专业涉及最前沿领域  中科大自创办伊始,就给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带来一系列新的变革。在系科专业设置上,学校实行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当时设立的13个系41个专业,许多系和专业都处于当前科技发展的最前沿领域。  理工结合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性。在学校成立暨开学典礼大会上,郭沫若指出:“希望我校的同学们人人都能成为多面手,我们不仅要掌握尖端,而且要有深厚的基础、广博的知识、丰富多彩的技能。”中科大建校伊始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在5年内完成7年学业,教学上选用最深、最难的基础课教材,专业课教材一律新编,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华罗庚副校长亲自担任教材审委会主任,各系成立教材编审小组,做好教材编审工作。学校还在国内大学中率先将外语列入全校基础课,数、理、化、外、电、图从此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子的理论基石。中国科大在教育界最早强调宽口径培养人才,五年学制中用三年半时间讲授基础课程,高年级学生到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作科研实践或撰写毕业论文,不仅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使学生较早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增强了他们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相关链接    开创高等教育多个“先河”教科研一体化  中国科学院对中科大实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在我国高等教育界独树一帜,改变了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相互割裂的状况,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建设。这不仅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先例,而且也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宽口径培养人才  中科大在教育界最早强调宽口径培养人才,五年学制中用三年半时间讲授基础课程,高年级学生到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作科研实践或撰写毕业论文,不仅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使学生较早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增强了他们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对外开放交流  中科大在全国大学中率先实行对外开放,选拔200余名优秀青年教师赴欧美进修访问,接着从1977级学生中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他们学成回校后很快成为学校师资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少年班  1978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批准,中科大经过考试选拔智力超常的少年进校学习,探索在少年中成功培养合格大学生的经验。首期少年班21人,平均年龄14岁,年龄最小的谢彦波仅11岁。少年班办学成绩斐然,取得丰硕成果,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也引起国际上的重视。开办少年班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为我国教育改革和世界超常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研究生院  1977年10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大在北京成立研究生院。1978年3月,中科大研究生院正式成立,这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研究生院。  院系专业设置  1980年代初,中科大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造,使当时以理工为主的学科结构调整为理工结合、兼有文管的综合性学科结构,并通过不断完善,使学科专业一直保持在全国高校的先进水平。(现代教育报)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幻空间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