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大战1:4落幕,科幻小说中其实早有预言科普中国-科幻空间 2017-12-18 |
北京时间3月15日下午17:10,备受世人瞩目的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间的“人机大战”落下帷幕。这场从9日开打持续5回合的人机交锋,最终以谷歌机器人AlphaGo4:1的总比分宣告结束,“围棋”这一被视作人类智慧“无法战胜的领域”被提前攻破。人们也由此产生忧虑,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已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
其实从人工智能诞生之日起,人类就不曾转移视线,尤其是向来脑洞大开的科幻小说家们,早已在各类科幻作品中为我们勾勒了未来人工智能的图景。
2001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科幻电影《人工智能》让人们开始思考:有一天,当机器人开始以人类的方式思考,甚至具有人的情感,人类将何去何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科幻小说,看看这些科幻小说之“最”对于人工智能有何“神奇预言”。艾萨克·阿西莫夫 | 《机器人》系列
喜欢科幻小说的书迷们可能都知道“科幻三巨头”,他们指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三位作家:美国的罗伯特·海因莱因、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英国的阿瑟·克拉克,而阿西莫夫是科幻三巨头里最有名气的,也是科幻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阿西莫夫在《我,机器人》中以其天才的头脑首次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理论: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这些定律为后来科幻小说中对机器人的刻画设定了标准。2004年,这部作品被改编成了一部成功的好莱坞电影大片,由威尔·史密斯(WillSmith)主演。丹·西蒙斯 | 《海伯利安》系列“最具史诗气质的人工智能小说”
《海伯利安》是美国作家丹·西蒙斯所著科幻小说。书名取自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的同名长诗《Hyperion》。这是一部著名的太空歌剧经典、一部浩瀚壮美的星际史诗,充满着真实可信、面临艰难道德抉择的故事人物。末日将临,宇宙中烽烟四起,七位一同前往海伯利安的光阴冢(Timetombs)的朝圣者,在路上分享彼此过去的故事。全书由六篇故事组成,分别叙述了朝圣者与伯劳(Shrike)的联系,透露了地球七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并展露了伯劳与人类未来的关系。作品用神似英国古典文学大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的铺陈手法,传颂亿万年的宇宙绝唱。刘慈欣 | 《三体》“最让人类安心的科幻小说”
首先一定要说的是《三体》是一部值得全世界华人骄傲的科幻小说,它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作品,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中国作家刘慈欣也凭借《三体》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故事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的故事。
之所以说《三体》是最让人类安心的一部科幻小说,是因为虽然《三体》的故事不是紧紧围绕人工智能这个主题,但作者刘慈欣在书中给我们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人工智能不足惧。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机器人的源代码没有隐藏基因,它们只能复制,它们可以更高更快更强但内心依然单纯像个孩子。简而言之就是:机器人永远不会变成人。不可否认,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关于人工智能的可怕描述给看过这次人机大战的人们增添了一丝担忧。但我们不妨这样去思考,这次比赛无论谁胜谁负,实际上都是人类的胜利,因为正是人类的努力,才让人工智能有了现在的进展和突破。换言之,人类发明出了超越人类自身的机器,不仅是人工智能的突破,更是人类本身的突破。还有一句话我想是我们应该记住的:机器人永远不可能是人类。
责任编辑:科普云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