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天舟一号要“返乡”?不给太空添堵

科普中国头条推送 2017-12-18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自今年4月20日发射升空后,已稳定运行近5个月,期间按程序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各项任务工作顺利完成。在历经近5个月的运行之后,我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完成了与天宫二号的3次交会对接、3次推进剂在轨补加,并进行了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现在,天舟一号已经离开了天宫二号,要执行它的最后一项重要任务:首次主动离轨受控陨落,进入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茫茫宇宙何其之大,为什么天舟一号要在执行完其他任务之后,受控进入海洋里,而不在太空中继续飘荡呢?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太空环境,避免制造更多的太空垃圾,将环保进行到底。什么是太空垃圾?太空垃圾,指的是零碎的、围绕地球轨道运动的无用人造物体。自人类开始航天活动以来,太空垃圾的数量不断增长,已经威胁到了航天安全。据统计,目前地球轨道上有1亿个盐粒大小的人造物体,2.3万个接近或超过垒球大小的物体。最大的碎片,体积与一辆公共汽车相当。

  

  这些太空垃圾运动速度极快,时速高达2万公里,破坏力极强。哪怕是一块直径10厘米的碎片,一旦与正常运转的航天器碰撞,也会造成毁灭性的伤害。如果太空垃圾撞上了载人航天器,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在人类航天活动的历史当中,已经发生过多次“太空车祸”。1983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与一块直径0.2毫米的碎片相撞,只好提前返回地球。国际空间站也曾多次遭受太空垃圾威胁,2012年,一些碎片靠近了国际空间站,虽然没有发生碰撞,但多名宇航员还是被迫到逃生舱内避难。

  

  各国一直在致力于避免制造更多的太空垃圾,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把执行完任务的航天器推到不会影响航天活动的轨道中去。另外一种,则是让航天器按照指定动作下坠,落入到安全区域之中。天舟一号就是采用了第二种方式,避免成为太空垃圾。

  

  此次“返乡“”,不再是厂房内的天舟一号。为了维护太空环境,不为人类后续的太空活动增加隐患,天舟一号落入到安全区域,正是中国身为航天大国的责任体现。在这次华丽谢幕之后,天舟一号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未来,让我们期待中国空间站的登场,延续人类在近地空间常态化驻留的进程,为人类更好地走入宇宙,带来新的期待。文章由企鹅科学和科普中国联合推出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头条推送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