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身怀中国绝技的“宇宙星探”究竟有多厉害?科普中国头条推送 2017-12-18 |
身怀中国绝技的“宇宙星探”究竟有多厉害?(时长:3分39秒)继4月中国最牛“快递小哥”天舟一号惊艳太空之后,初夏的航天又给国人带来了惊喜——6月15日,一颗名为“慧眼”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HXMT)在太空中登场,加入到国际天文望远镜卫星俱乐部,与蜚声国际的哈勃、钱德拉并肩作战。这颗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望远镜卫星,不仅开辟了通过宇宙探索新窗口寻求物理科学突破的新纪元,更赶在美国NASA“超越爱因斯坦计划”黑洞发现者上天之前,成为国际上发现黑洞的重要装置,是2020年前世界主打数据源。
卫星整装待发(来源: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什么是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宇宙中,除发射可见光的天体外,还存在着很多能发射高能射线的天体,如恒星、黑洞周围空间和星云等。通过对这些天体的研究可以了解恒星的形成、黑洞现象和恒星爆炸后所引起的气体膨胀等现象。但是这种高能射线如:极紫外、软X射线、硬X射线和γ射线几乎全被大气层吸收而不能到达地面,要实现对这些高能射线的观察只能使用太空望远镜。因此在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后,高能射线天文学也随之发展起来。1962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第一次发现来自天蝎座方向的强大X射线源.这使X射线天文学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X射线望远镜为人类观测宇宙开拓了新的视野,以X射线观察宇宙,宇宙不再像肉眼所见的那样祥和与寂静。星系的碰撞与交融、超新星的爆炸与中子星的诞生,都只能以X射线的形式被相应的探测器感知到。从上世纪至今,人类已经发射了数十颗天文卫星,但遗憾的是没有一颗是中国发射的。为了弥补遗憾,更为了在空间天文探测领域中发出中国的声音,中国航天人和中国科学家携手打造出中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卫星。五大技术优势,“慧眼”名副其实据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工程总师马世俊介绍,此次发射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本体呈立方体构型,总质量约为2500 kg,其中载荷重量981 kg。
卫星操作过程(来源: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作为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望远镜卫星,“慧眼”具有五大技术优势。第一,“本领大”,可以对宇宙天体高能事件实现全天时、大范围观测,无论白天还是黑夜,24小时分秒必争,一刻不停的洞察着不为人知的黑洞、突然爆发的天文现象;第二,“眼神好”,“慧眼”随身携带着高、中、低能X射线望远镜和空间环境监测器,成为世界上目前已经应用的同类探测器中探测面积最大的一位,超高的灵敏度能够及时捕捉到绝大多数天体发出的X射线,开展全谱段探测,甚至连暗、弱天体目标也逃不出它的“法眼”;第三,“多面手”,除了进行X射线的探测,还可以对伽马暴等各种天体现象的探测,这在国外同类望远镜卫星中尚属首次,对于推动突发天体现象研究的深入意义重大;第四,“招数多”,全天区扫描、小天区扫描、定点观测都可以被轻松实现,通过高灵敏度和时间分辨率的深度巡天,绘制出高精度的硬X射线天图,从而填补这一国际上的观测空白;第五,“身体壮”,通过精湛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打造出高可靠、高稳定、高安全的卫星平台,使得“慧眼”能够在各种极端条件下都能够顺利地执行任务。作为五院最为成熟的遥感卫星平台之一,已成功应用于十余颗卫星,不论是承载能力、载荷安装方式还是稳定性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任务适应能力。
卫星研制现场(来源: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国“身板”,中国造“慧眼”诞生于我国航天三大里程碑的诞生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是一个响当当的中国造。作为世界上同类卫星中工作模式最多的星探,“慧眼”无论从平台的设计、姿态的控制到温度的控制,都体现出国际一流的水平。更主要的是,与欧美的编码孔径成像技术不同,“慧眼”采用的是直接解调方法反演成像技术,用简单成熟的硬件技术便可实现高分辨和高灵敏度硬X射线成像观测。与复杂、昂贵的编码孔径成像系统相比,直接解调方法具有简单准确的优势。这种方法,分辨率高,同时噪音干扰被有效抑制,可以极大提高探测定位的精度。“慧眼”还将使我国首次具有自主获取空间高能天体原始观测数据的能力,取得的数据为我国科学家首次赢得了优先使用的权利。按照国际惯例,在我国科学家专项应用一年之后,数据将面向全世界开放,这也将推动在这一领域国际合作的深入,促进世界空间科学研究的深入。
卫星测试现场(来源: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探索宇宙奥秘,倾听宇宙大爆炸的声音,看看宇宙深处的壮丽景象,寻找人类的知己,了解宇宙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让我们期待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审稿: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国家天文》杂志本文联合:企鹅科学“漫步宇宙”栏目、科普中国共同推出
责任编辑:科普云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