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jpg

千万别被“海水稻”的名字吓跑啦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7-12-18

  112日,山东东营海水稻种植示范基地迎来了大丰收,袁隆平院士的科研团队在稻田盐度为3‰左右的盐碱地实现亩产约800斤的成绩。 

  其实,这并非海水稻首次测产考,在一个多月前,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白泥地试验基地试种的首批耐盐碱水稻的小面积测产最高产量为每亩620.95公斤。 

  中国工程院士袁隆平表示:在3-5年内选育出能在盐分浓度3-8‰浇灌水种植条件下、产量达300公斤/亩以上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 

  那么,海水稻到底有多大价值?媒体在报道中又有哪些误区呢? 

 

(测产的海水稻材料样本 图片来自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 

    

  价值一:海水稻大面积推广,仅在中国就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 

  中国虽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但耕地资源相对有限,只有大约20亿亩左右,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虽然中国耕地资源相对有限,但内陆确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有2亿亩具备种植海水稻的潜力。 

  如果海水稻能够研发成功,并在中国的推广面积达到1亿亩,按照亩产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300亿公斤,而这将多养活8000万人口。这样一来,不仅能将原本无法种植粮食的盐碱地利用起来,还能提升我国粮食自给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目前,海水稻只是小面积试种。图片来自网络) 

    

  价值二:可以改善环境保护生态 

  山东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有较多盐碱地,袁隆平院士的科研团队建立了千亩优质海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以往,在这些盐碱地上种植小麦等农作物很难存活,科研团队通过使用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种植海水稻等方法,探索出一条盐碱地改良的有效途径。在山东东营的种植示范基地,科研团队实现了在盐度3‰左右属于中等偏低的盐碱地实现亩产800斤的成绩。 

  过去,改造盐碱地主要有淡水冲刷、化学中和、非盐碱土壤表层填埋、种植耐盐碱植物等做法。其中,淡水冲刷会浪费珍贵的淡水资源,化学中和会在土壤中留下污染,最安全最经济的做法是种植耐盐碱植物。 

  海水稻具有在盐碱环境下生存的能力,而且种植海水稻还能实现对盐碱地土壤的改良。在湛江海稻86基地种植的结果也证明,中度盐碱地经过种植海稻86三年,土壤可得到改善;重度盐碱地经过种植海稻86六年,土壤逐步得到改善。这样一来,很多盐碱地就可以通过种植海水稻改善土壤。 

 

(青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收割海水稻,图片来自网络) 

  价值三:有望成为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利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换算过来就是143.157亿亩,即便其中只有二十分之一的面能够积种植海水稻,也有望多养活5亿人。对于还处于饥饿和贫困中的部分第三世界国家而言,海水稻价值巨大。 

  在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之后,可以通过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农业援助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而海水稻就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比如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南亚国家推广,在东南亚就有3亿亩的盐碱地具备推广种植海水稻的潜力。 

 

(研究人员收集海水稻材料样本 ,图片来自青岛海水稻研究中心) 

  海水稻有这么大的价值,自然吸引了媒体关注的目光。然而,在报道中,却给人造成许多误区。 

    

  误区一:海水稻用海水灌溉 

  海水稻的称呼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种水稻使用海水灌溉,但其实上使用海水灌溉只是农业专家们的一个努力方向,目前的海水稻能在盐分浓度为3-8‰浇灌水种植条件下存活,青海水稻研究中心的杨红燕博士表示:这种盐度大至相当于吃剩的菜汤的咸度。相比之下,海水的平均盐度在3.5%左右,盐分浓度已经大幅超越了海水稻浇灌水的浓度。此外,如果在盐碱地里直接用海水浇灌,也起不到用海水稻改善盐碱地土质的目的。 

  海水稻的学界称谓是耐盐碱水稻,也就是具备在盐碱环境下生长的水稻。至于为何包括袁隆平挂帅的研究中心在内的诸多单位都以海水稻命名呢?主要是这个名字好理解,通俗易记。 

 

(小区域收割、脱粒、除杂、测水分、称重,最后再通过几个复杂的固定公式,才能计算出海水稻的产量。图片来自网络) 

    

  误区二:海水稻有海水的咸味 

  此前一些媒体报道海水稻苦涩有咸味,这其实是以讹传讹。 

  虽然海水稻长在盐碱地里,而且还可以使用盐分浓度为3-8‰浇灌水灌溉,但这并不意味着海水稻就带有海水的咸味。海水稻的味道是由其品种特性决定的,与用什么水浇灌关系不大——正如同用含少量葡萄糖的糖水浇灌水稻,水稻不会就此变甜,用含少量醋的水进行浇灌,水稻也不会因此变酸。同样的道理,用盐分浓度为3-8‰浇灌水灌溉,海水稻也不会因此就有海水的咸味。 

  事实胜于雄辩。在928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白泥地试验基地组织专家、记者、当地农民试吃收获的海水稻,大家均表示口感要比普通的稻米香甜,并没有海水的咸味。 

    

  误区三:海水稻是由袁隆平院士发现和培育的 

  早在1986年,广东农业科学家陈日胜发现了一种可以抗盐碱性的野生水稻,在取下那株野生水稻上结下的522粒种子后,陈日胜开展了长达29年的培育工作。 

  1987年到1991年,陈日胜完成选种工作,最终定型品系为“海稻86”。到201411月,陈日胜已将海水稻从亩产100斤增至300斤,在广东、浙江等地,海水稻种植面积也扩张到1000多亩。 

 

(海水稻发现者陈日胜,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由于陈日胜的影响力相对有限,海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和推广之路比较坎坷。2014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获悉海水稻情况后,给科技部部长万钢写信,说明海水稻具备极高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两年后,袁隆平院士牵头成立了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专门从事耐盐碱高产水稻方面的研究。 

  由此可见,海水稻的发现和培养工作是由陈日胜完成的,袁隆平院士则在海水稻的推广和进一步提高海水稻的产量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两位科学家都对海水稻的培育和推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结语 

  目前,海水稻还只是小面积试种,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证明了海水稻的巨大潜力。不过,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就必须进一步进行检测和培育,提升海水稻的产量和品种的稳定性。我们期待海水稻能像杂交水稻那样大规模推广的一天。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