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吃生鱼片是否会影响健康?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7-12-18 |
近日热播剧《我的前半生》着实火了一把,除了剧情以外,剧中的重要场景,一个日料店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又大又新鲜的即食海胆,当天空运来的价值几万元的一条鱼,还有诱人的寿司拼盘……看过这部剧的人,都捉摸着要去吃一把日本料理,点一盘生鱼片。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在中国很多内陆地区吃到生鱼片也不再是什么难事。
中国的饮食习惯,东西不可以生吃,煮熟了才卫生。可是自从接触了日料,发现原来鱼、虾、蟹、配着芥末生吃不仅不腥气,入口即化再加之芥末的刺激,确实可以让人上瘾。煮熟了吃讲究的是健康,生吃讲究的是新鲜。那么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生鱼片生着吃,到底是否会影响健康?
第一,生鱼片中,是不是有微生物和寄生虫?
这一点是肯定的。这些微生物的存在确实有健康风险。
国内外都有因为食用不干净的海鲜,而引起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报道。生食海鲜的卫生质量虽说与鱼贝类的水源有关,但是用健康鱼制作的生鱼片带菌也不一定少。它们常常在捕捞,运输,储存加工中受到二次污染,导致微生物超标。
比如说,上海市卫生监督局做过这样一个样本抽检调查,在调查的175件生鲜贝类里面,包括北极贝、龙虾、鲈鱼、三文鱼、象鼻蚌等在内,菌落总数合格的在68%,大肠菌群含量合格的占55%,并没有检测出能导致食源性疾病的致病性微生物(比如:甲肝病毒、肠道病毒、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以及活的寄生虫及其囊蚴(参考文献1)。
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超标的食品,说明食品本身被细菌污染,存在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危险性。在适合的环境下(25度到37度湿润的环境),微生物成几何级数的速度迅速生长,他的代谢周期是20分钟,即一个变成两个,6个小时就可以达到26万个,而且在繁殖的过程中,很多微生物还可以释放毒素。
当每克食品的细菌总数超过标准(生鲜鱼贝类小于5万个是安全的),就有可能发生食物中毒,引起腹泻,肠胃感染等等。
所以,对于鱼贝类来讲,进行加热处理,比如漂烫、微波加热、烧烤等,毋庸置疑是杀死微生物,保证食品安卫生的最优选择。但是,舌头怎么可能抵挡住生鱼片的美味诱惑呢?那么,尽量吃新鲜的生鱼片,选择卫生条件较好的饭店等,就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因为从捕捞,冷藏运输到餐桌,温度越低(2-8度),微生物所能增长的时间越短,生鱼片被污染的可能性就会被降低。
第二,芥末,酱油,醋,酒以及生姜和生鱼片一起吃,真能杀菌吗?
答案是,能杀菌。
芥末酱是生鱼片的经典搭配。通过看下面的表格,你会发现,芥末酱的浓度越高,杀菌效果也越强,它们呈正比关系。芥末里含有的抗菌物质是“烯丙基异硫氰酸酯”,这种成分占芥末辛辣比例的50%-90%之多。最神奇的是,这种物质在药理上,不仅具有抗癌、抗氧化的作用,还具有强烈的抗菌效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也不在芥末君的话下。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同样,酱油、胡椒粉、醋、白酒、生姜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杀菌效果。但是,在使用这些调味料时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本身这些调味料是卫生安全的。
生姜本身就含有细菌,而酱油由于其丰富的营养,加之生产工艺的原因,很容易导致其细菌超标。如果选用不洁净的酱油或其他调味料,不仅没有起到杀菌的作用,反而使得生鱼片中的细菌不降反升,那就适得其反了。
在选择吃生鲜食物时,如果想使用家里的酱油,可以事先加热一下,很简单,只需要放微波炉中转上一分钟即可。生姜也同样,可以烫制一下再食用。因此对于食用生鱼片而言,选择卫生的酱油(买来后低温保藏的酱油,或者经过加热处理的酱油)和芥末搭配是比较健康合理的。
第三,冷冻加工是为什么?可以杀灭细菌和微生物吗?
生鲜鱼类,不仅含有细菌等单细胞生物,也含有绦虫、线虫、吸虫等寄生虫,而寄生虫才是生鱼片卫生方面最大的威胁。芥末的杀菌作用确实很强大,但是芥末在处理寄生虫方面就欠点火候。酱油、酒、醋也同样无能为力。
从虫体到虫卵都会存在于海产里,它们不仅寄生在消化管等内脏中,在肌肉中也会有幼虫寄生。如果这些幼虫进入人体内,它们会通过胃壁以及肠壁侵入人体,在皮下组织里移行,如果侵入脏器,甚至大脑和眼睛,就会引起严重的问题。对于寄生虫而言,除了外科摘除,几乎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那么怎样做,才能减少寄生虫的感染几率。一般情况下,通过除去和洗净鱼类的内脏,可以减少感染的几率,但是肌肉中寄生的虫体却洗不掉。
1),尽可能的冷冻,-20℃的条件下冷冻24小时可以杀死虫体。但是一般的家庭用冰箱达不到稳定的冷冻效果,那么可以最少冷冻2-3天以上。美国FDA建议,生鱼最好在-35度冷冻15h以上,-20度冷冻7天以上才可以达到好的杀死寄生虫的效果。
这有一点要注意,冷冻处理的目标是寄生虫,并非细菌或者大肠杆菌一类的菌群,寄生虫比单细胞的生物对于冷冻更敏感,-20度处理后,寄生虫的幼虫和成虫一般都可以被杀死,但是单细胞生物,致病菌也好,非致病菌也好,在低温也只是处于一种休眠状态,这些单细胞生物在-80度长期冷冻,也基本上不会致死,所以,如果本身鲜鱼类的卫生指标不合格,冷冻处理后,仍然有健康风险。
2)避免生食用淡水鱼,虾或者螺丝等贝类,采用加热调理。淡水鱼蟹类中含有的寄生虫类,与海水类相比,具有更大的健康威胁。这是因为,淡水鱼类中的寄生虫类,本来的宿主,经常是猫狗等哺乳动物,或者其他的野生动物,这些寄生虫类更易感染人类。由于生活环境的关系,淡水水产类,相比海水更容易感染吸虫类。但是并不是说淡水鱼就不可以生吃了。在足够的冷冻处理的前提下,是可以正常食用的。
3)海水鱼类等,常常感染一至数厘米体型较大的线虫。在将刺身切成薄片的时候肉眼可以发现。因此在食用时,切成薄片或者好好咀嚼可以避免感染的可能性。还有一点,现在生食海鲜的来源较多为人工养殖,人工养殖的鱼类,相比天然的,感染率较低。
4)避免吃活着的海鲜。中国不少地区有吃活虾的习俗,例如江浙沪地区的名物——醉虾,就是用白酒直接泡制小虾,然后将处于酒精麻痹状态下的小虾直接吞食。日本更甚,不仅活吃章鱼在日本各地都不鲜见,活牛蛙都被日本人拿来大快朵颐。这些水产都会引发肺吸虫,旋尾线虫症,为了一时刺激,染上种种奇怪的寄生虫病就太划不来了。
第四,日本人在食用生鲜鱼类时,是如何处理食材的?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日本从业者在制作销售寿司刺身时,需要遵守哪些规定。为了满足日本人经久以来食用生鲜鱼类的习惯,日本厚生劳动省对寿司店或者超市鲜鱼营业商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
(1)加工水必须是饮用水,或者是经过杀菌的海水,又或者是可以食用的人工海水。
(2)原料鲜鱼,必须鲜度良好。
(3)加工用场所必须洗净消毒。
在日本料理店,有鲜鱼,也有冷冻再解冻的鱼。为了保证生鲜鱼类的安全性,除了保持低温冷藏运输,在洁净的环境下加工以外,食用海鱼类,以及食用养殖鱼类,会减少细菌和寄生虫污染的可能性。当然如果鱼类经过冷冻以后,必然会降低其口感和质地。比如日料店吃到的金枪鱼冷冻的较多,但是吃的时候却并不觉得像是解冻过的。日本人在对付解冻鱼类时是很有一套的。简单介绍一下:
保持品质的最好解冻方法是冰水解冻。
具体做法是:盐水洗净(1L水30g盐)→将表面的水滴擦干净放在保鲜袋中→然后放在冰水中解冻→用吸水纸包起来,放在冰箱冷藏层半日到1日,让它熟成。如果您在家里自己做超市买来的冷冻三文鱼或金枪鱼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不去饭店也可以吃到好吃的生鱼片。
第五,除了生鱼片,那些海水里的植物有没有危害呢?
有这样说法:淡水里的菱角,马蹄要煮熟了吃,而海水植物,紫菜海苔一类,生吃却没有问题。这样的说法到底对不对?
菱角和马蹄(荸荠)等生长在水田里的植物,表面容易附着寄生虫的幼虫,在食用时,最好将皮洗干净,煮熟剥皮吃。如果非要追求它的清脆口感,那么可以相对来说减少加热煮沸的时间。当温度达到60-70度,一分钟就可以有效的杀死寄生虫。
那么海苔和海藻呢?和淡水植物同理,同样也会感染寄生虫和微生物。在国内外有各种因为生食海藻一类的海生植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案例。在日本常被用作生鱼片等刺身的配菜的海藻,也有过引起了食物中毒导致死亡的事件。
这种海藻本身没有毒素,而引起中毒的原因是海藻其中含有的酶,促使鱼的脂肪成分(花生四烯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前列腺素E2这种物质,进而引起强烈的腹痛,呕吐甚至死亡等食物中毒症状。
距日本报道,因食用龙须菜这种海藻引发中毒的三起死亡事件都是女性,女性对前例腺素E2更为敏感。前例腺素E2可用作药物,是一种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药物。
因此,日本人在食用海藻时,一般是采取漂烫,石灰水浸泡等方式,以灭活海藻中的酶。所以日本电视台和媒体也和大众说,可以安全的食用超市买来的海藻,并看好标识“生食还是煮熟食用”。然而自己从海边捞上来的海藻,绝对不可以生吃!
最后最后,必须强调的是,所有的处理也好,吃法也罢,最健康也最安全的方式依然是:
加热!
加热!
加热!
将中心温度加热到70度以上,可以最大限度的杀死寄生虫,微生物,防止食物中毒。
总结来说,生鱼片能吃,但生鱼片在制造、销售、调理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监管机构都应对此类健康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
看过了这篇文章,对于生鱼片吃或者不吃?在哪吃?怎么吃?这个问题,你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了。
参考文献
1.陈敏,顾振华。食用生鱼片安全性研究。 (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2. 崔竹梅,汪梅,蒋云升。生鱼片食源性安全性评价。《食品科学》,2003,24(12):128-131。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三重简并费米子有何高深之处?
下一篇:性教育是防止幼童性侵的关键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