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族”超3亿 失眠怎么办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7-12-18

  据《睡眠白皮书》统计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率高达38%,尤其80后、90后反而是失眠族的主要群体。更为震惊的是,2016年相关机构研究发现,我国失眠人数占人群的40%,其中有20%的人需要看医生。也就是说,中国超过3亿人都睡不好觉 

   

  睡眠到底有多重要? 

      一个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正常、良好的睡眠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环,可以调节生理机能,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而睡眠不良、不足,第二天就会头昏脑胀、全身无力,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睡眠与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对一般人来说,持续四天以上不睡觉就会感到极大的痛苦。但有的人可以坚持更长的时间。觉醒时间的世界纪录是由17岁的加德纳创造的,他曾经268个小时不睡觉,连续11天多的时间。出人意料的是,后来他只睡了14小时就回复了正常状态。  

      长时间的睡眠剥夺会导致什么状态呢?长期失眠可导致暂时性睡眠剥夺精神病,表现出错乱、迷失方向、幻觉和妄想的症状。幻觉可能是视觉的或者触觉的,比如觉得脸上有蜘蛛网。研究表明,60小时的睡眠剥夺一般不会使人出现妄想和幻觉。大多数睡眠缺失引发的综合症,只需一夜睡眠就能恢复正常状态。  

      人们每天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呢?不同的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会有所不同。有的人每天只需要5小时以内的睡眠,这部分人被称为短睡眠者,约占世界人口的8%。占同样比例的长睡眠者每天需要睡9个小时以上。大多数人的睡眠时间为7-8个小时,正常范围是5-11小时之间。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他们每天可能需要睡20个小时;而5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每夜只需要睡6个小时就足以维持正常的觉醒状态。  

      生活环境和压力事件的影响可能造成正常睡眠的缺失,那么,睡眠缺失的后果是什么呢?不同年龄和不同人格者所付出的代价是不一样的。长时间的睡眠缺失可能导致一个人的行为变得古怪,而加德纳则可以一直保持清醒。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睡眠缺失对于保持警觉、集中注意力和完成日常工作都有影响。一般来说,一个人2-3天不睡觉不会影响完成复杂的心理任务。  

      缺乏睡眠的人更不能忍受单调的、重复性的工作任务。因此,即使在轻度的睡眠剥夺条件下,人仍然乐于接受那些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但是,此时你更应该去睡觉,因为你将不是依靠思维或记忆能力去完成任务,而只是靠意志。对于一名司机、飞行员或机器操作员来说,缺乏睡眠而又强行操作,足以导致灾难性的结果。司机在驾驶座上短暂性地陷入小睡状态,车祸可能就在一瞬间发生。  

      为什么人需要睡眠?研究表明,睡觉的时候,身体会进行一系列重要的新陈代谢活动,包括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和生长激素等,这些活动是维持免疫功能和人体生理所必须的。失眠有可能是身心疾病,也可能是单纯脑神经系统疾病。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一开始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置,就可能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状态,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  

  一般性的失眠会有什么样的症状呢? 

      失眠常见的表现包括:入睡困难;能熟睡,睡眠时间减少;醒来很早并且醒后无法再入睡;还有人会频频从恶梦中惊醒,并且觉得整夜都在做恶梦。睡眠缺乏最常见的生理反应包括:双手颤抖、眼睑下垂、注意力涣散、目光呆滞、痛敏感性提高和全身不适。长时间的失眠会导致神经衰弱和抑郁症,而神经衰弱患者的病症又会加重失眠。  

  人为什么会失眠? 

      失眠原因可能有多种。首先是环境原因,最常见是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如旅行过程中由于不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旅馆房间而失眠。其次是个体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前饮茶,饮咖啡,吸烟,运动等。个人身体的不适以及某些病变也可能导致失眠。最后是精神因素,白天过激的情绪状态,比如过于悲伤或者过度兴奋都可能影响晚上的睡眠。在心理因素方面,害怕失眠是导致失眠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有的人太过于认真想睡,反而越想越睡不着。  

  怎样解决失眠问题? 

      由环境因素和身体因素导致的失眠,往往可以通过调整睡眠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解决。避免失眠还应少喝妨碍睡眠的咖啡和茶,同时也要少喝酒。当身体感觉舒适了,生物钟运转正常了,失眠问题也会随之迎刃而解。对于精神问题、心理问题引起的失眠,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害怕失眠,更不要强迫自己睡觉。要知道,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间长短更加重要,而短短几天的失眠也不会对人的身体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短期的失眠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经过睡眠补足就能即时缓解身体的不适。对于更加严重的长期性失眠,在咨询医生的前提下,适当服用催眠药也是镇静和解决失眠问题的好方法。医院对失眠者还可能采用经颅微电流刺激等物理疗法,还有中药调治、食疗等方法可以作为补充。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