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潭中挣扎的窃蛋龙:泥潭通天龙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7-12-18

   

  图注:泥潭通天龙的复原图,作者:赵闯

  距今72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中国江西赣州被大片亚热带雨林覆盖着。一只长有羽毛的恐龙在森林中行走,它的样子就像一只长着前肢和尾巴的鸵鸟。这只恐龙抬高脑袋观察着四周,它向前迈出的一只脚突然一沉,整个身体扑倒在地。当恐龙打算站起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完全陷入了一片泥潭中。尽管使劲全身力气挣扎,但是恐龙还是慢慢陷进泥潭中窒息而亡,它的羽毛、肌肉和内脏慢慢腐烂,骨头经过千万年的地质作用变成了化石。当人们发现这只恐龙的化石时,它保留了死亡时的姿态,它就是泥潭通天龙。

   

  图注:泥潭通天龙化石发现地附近的通天岩风景区,图片来自网络

  2016年11月10日,中国古生物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亚洲窃蛋龙的多样性——以独特姿态保存的窃蛋龙类新种的发现》的论文,论文命名了来自江西赣州的窃蛋龙新属种泥潭通天龙(Tongtianlong Limous)。泥潭通天龙的属名“Tongtianlong”来自“Tongtian”(指化石发现地附近的通天岩风景区)和“long”(汉语中的“龙”),种名 Limous”来自拉丁语(意为“泥潭”),指恐龙曾经在泥潭中挣扎。

   

  图注:泥潭通天龙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工作人员正在对泥潭通天龙的化石进行修复,图片来自网络

  泥潭通天龙的发现非常偶然:2012年的一天,赣州的一处建筑工地正在对地下的岩石进行爆破。当爆炸结束之后,工人们在几块红色的岩石中发现了若隐若现的白色骨骼。由于赣州近几年发现了许多恐龙化石,工人们立即判断他们发现的就是恐龙化石,化石很快就被送到当地的文物部门进行修复。2014年,古生物学家吕君昌了解到赣州发现的化石,他来到保存化石的博物馆中对其进行研究。

  吕君昌回忆化石被修复之后的样子时说:“发现时,该恐龙头部上扬,前肢向左右两侧伸展,说明它在泥潭中挣扎求生,直到死亡并最终保存为化石。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这种姿态保存的窃蛋龙类化石。”经过两年的研究,吕君昌带领的研究小组发表了论文,对泥潭通天龙进行了全面的描述。

   

  图注:泥潭通天龙的骨头与线描图,图片来自论文

  泥潭通天龙的化石相当完整,仅仅缺失部分前肢、后肢和尾巴,化石保存了死亡时的状态。正是因为有了完整的化石,古生物艺术家才能够重现泥潭通天龙生前的样子。

  泥潭通天龙体长约1.5米,和一只羊差不多大,它的身上长满了羽毛。泥潭通天龙的脑袋短而高,脑袋顶上有一个微微隆起的头冠,脑袋两侧长有一对大眼睛。在泥潭通天龙的脑袋后面是细长弯曲的脖子,脖子与较瘦的身体相连。泥潭通天龙的四肢长而有力,手脚末端长有锋利的爪子,它们会用前肢寻找食物,依靠后肢快速奔跑。泥潭通天龙属于杂食性恐龙,它们生活在森林之中,是行动敏捷的动物。

   

  图注:华南龙,另一种发现于赣州的窃蛋龙类恐龙,作者:赵闯

  泥潭通天龙是江西赣州地区发现的第6种窃蛋龙类恐龙,在它之前发现了斑脊龙、南康龙、江西龙、华南龙、赣州龙。在同一片区域内集中了如此多品种的窃蛋龙类令人震惊,它们的发现对于研究窃蛋龙类的系统演化、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