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凶猛?当快乐吃货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7-12-18

  超市里面的圣女果是转基因吗?口感甜软的水果玉米是转基因吗?风味独特的木瓜是转基因的吗?这么多可口的食品是不是转基因呢,转基因食品真的会像传言中说的那样有害吗?这真是一件让吃货为难的事情啊。

  虽然我们不能达到真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排除谬误。多数读者也许并没有时间精力去系统地了解生物学,但是并不妨碍稍加引导和思考,就能够破解许多甚嚣尘上的谣言。

   

  图1: DNA结构

  谈论一件事情,我们当然首先要知道我们在谈什么。

  DNA是由四种脱氧核糖核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形成的长链(图1),基因则是在长链上人们划分出来的一段有遗传效应DNA序列。而转基因,则是利用自然界中生物操作DNA的蛋白质构成新的DNA并且设法让它进入动植物体内并且表达出来。需要注意的是磷酸二酯键是化学键,新形成的键与旧形成的键并不会有区别,转基因产生的DNA与“天然”DNA除了核酸排列顺序的不同以外也不会有区别。

  正可以比作一本中文书,横折撇捺点拼成了一个个字,写下了生命的篇章。

  而如同没有句读的古文难以阅读一般,我们也要给这生命篇章做上句读,也就是基因。而我们经过深入的学习,明白了古文的韵律,就可以在抄写下来的书中,加入更适合我们需要的内容,新的内容不会留下修改的痕迹,每一个笔画,除了排列顺序的变化,都是完全相同的(现有检测转基因技术基本是通过检测插入过程中使用的序列,即写入的新内容的特定序列来确定是否是转基因产物,一段DNA\一本书本身是无法检测是否为转基因产物的)。

  我们来举例看一看许多使得我们吃货们有许多疑虑的传言:最常见的可谓是转基因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实际上,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譬如万有引力,我们无法在此定义适用的宇宙内找出或者制造没有引力的有质量物质。也就是说,他是不可违背的。而转基因现象恰恰是从自然界中发现的现象,对转基因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最早的转基因作物正是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这样一种生长在植物根上的细菌进行制造的。自然界中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当它在人们的控制下发生时,为何就成了违背自然规律了呢?所以其实这种说法背后的逻辑是诉诸了商业社会营造出来的“自然最好”的社会氛围。

  然而这也是站不住脚的,稍微了解人类史的读者都会知道,现在的所有的作物都是人类经过艰苦的选育得到的(图2),而选育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自然界的基因在复制过程中突变,再用人工进行选择。过去我们只能等待生命之书的天然抄写员们出错,从几千万几亿次的抄写中的错误中挑出那本错误恰好和我们需要的一样的书,转基因技术,就是我们终于能够自己参与到抄写的过程中去。

   

  图2: 左:野生大豆与食用大豆 右:野生玉米,杂交玉米,食用玉米。

  也有人说虫子都不能吃的,人能吃吗?看似很有道理,这个说法的逻辑是人和虫子都是生物,所以虫子不能吃的,人也不能吃。但是稍稍一想,狮子老虎不会吃青菜,人就不能吃了么?而许多人都爱吃的巧克力,其中的可可碱对我们熟悉的伴侣动物狗却是剧毒。常用的食物洋葱,也可能使猫犬溶血。而更直接的反例则是驱虫药,虫子别说吃了,碰到都受不了,要赶紧从人体这个温暖安全的寄生地跑掉,人却不会有任何感觉。

  转基因有潜在的风险,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是否安全。这也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食物完全安全呢?而实际上,恰如我们只能无限地接近真理,我们也只能无限地接近安全,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每个人每天都需要的出行,也要冒着交通事故,遇到犯罪行为,甚至被陨石砸中的可能,但是在治安不错的国内,我们通常却并不会考虑,而认为出行是“安全的”,那么我们同样也可以说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而更科学严谨地说法应当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的风险不高于(低于或等于)传统作物。”

  类似的,我们也常常在媒体上看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没有定论的说法,这也是错误的,国际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都认为,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物一样安全。(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常见问题》http://www.who.int/foodsafety/areas_work/food-technology/faq-genetically-modified-food/zh/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粮食及农业状况2003-2004》http://www.fao.org/docrep/006/y5160c/y5160c00.htm )

  然后便是危言耸听号称转基因食品会改变人类自己的DNA的,会导致三代后绝育等等奇谈怪论。只要明白了转基因后的DNA和之前的DNA依然还是ATGC四种碱基的排列组合,就会对这种奇谈怪论嗤之以鼻,这种说法背后潜藏的错误逻辑是:因为转基因是通过人工操作产生的,所以他的产物具有同样的改变DNA的能力。这就好比说由于这把铁锤是几千度的铁水凝固而成的,所以这个铁锤也会烫伤我一样。

  或许这还不足以打消疑虑,了解简单生物学的人可以知道,在人类的消化过程,DNA进入到消化系统后都会被消化成单个的核苷酸,一本书,如果被拆散成横竖撇捺了,他原来是《史记》还是《现代生物学》,难道还能分清楚吗?当然,南京大学的张辰宇教授的miRNA实验证明了还是有很短的片段会进入人体细胞,但是张教授使用的材料是非转基因的水稻则常常被有意忽略了。这充其量只能说明转基因作物的风险并不会比传统作物大。也许这会引发新的思考,那么转基因可能是新的没见过的DNA片段,会不会有问题呢?只需细思一番,工业化的高速运输建立才几十年,我们吃过多少我们的先辈们从来没遇见过的食物?他们的基因组对我们而言全部是全新的,笔者小时候就从未吃过火龙果等水果,如果不担心他们,为什么又会害怕转基因呢?

  面对信息的大潮,没有经历过系统的生物学训练的普通人,也许难以分辨出常被用于反转的普兹泰,王月丹等人的实验设计中谬误,但是面对许多谣言时,运用简单的逻辑,稍微深入地思考一下,便能分辨出许多谣言的真假了。从“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土地寸草不生”和“转基因作物会导致超级杂草的出现”这样低级的自我矛盾,到“美国人都不吃转基因”这样可能需要花费一点功夫搜索思考一下才能破解的谣言(美国有多次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需要标记的公投,如果不吃,又何须公投呢?)。学会举一反三,再看到类似“转基因致癌”的言论,就不用再担心而可以开心享受美味的食物了。 

  P.S 开头提到的圣女果和水果玉米都是传统育种的产物,而木瓜为了防止木瓜斑纹病毒,都是转基因产物。不过,真的有区别吗?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