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设备能取代器官吗?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7-12-18 |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Get tech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一个小小的手环可以分析出一个人每日走步情况、睡眠程度、甚至性爱的情况。智能穿戴设备逐步成熟,对人类健康情况监控似乎比医疗设备还精准。可穿戴设备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是否能替代人类器官?
一、可穿戴设备是怎样发展的?
可穿戴设备最早是在赌场里为作弊诞生的,早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最早的可穿戴设备被发明出来,用来增加在赌桌旁的胜率。
196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Edward Thorp在他第二版的赌博指南《Beat the Dealer》中提到,他发明的可穿戴计算机在轮盘赌博中作弊成功,为佩带者带来44%的优势。
1961年 可穿戴电脑
此后,可穿戴设备发展并不迅速。
20世纪80年代,计算器腕表流行。世界首款手腕计算器——Pulsar在1975年年末正式发布,并随即流行。1981年,还是高中生的Steve Mann把一部6502计算机连接到了一部带钢架的背包上,控制摄影装备。这款设备的显示屏是连接到头盔上的取景器,Mann对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1972年 可穿戴作弊器
当时,可穿戴设备技术虽然很先进,但是对消费者来说,并非刚需。
科幻电影对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1984年电影《终结者》放映,在电影中,机器人所看到的现实世界图像上被加入了一层计算机界面,这个设备,和现在的谷歌眼镜理念有些类似。
1975年 腕表式计算器
1987年,首款数字助听器问世,但是由于它的设计体形庞大,这类设备并没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1994年,发明计算机背包的Steve Mann制作出一款可穿戴摄像头,并实现了将图像上传到网络的功能。2000年,首款蓝牙耳机发明。2002年Xybernaut Poma可穿戴PC问世,这款设备就像是把磁带录音机戴在了头上。
1981年 背负式电脑
2003年,世界首款完全数字化的起搏器Vitatron C-Series问世,这款设备可以让医生在18秒内下载好病人的信息。2006年,耐克和苹果联合推出了Nike+iPod,一款允许用户将自己的运动同步到iPod当中的运动套件。耐克随后还推出了数款带有iPod专用口袋的服饰。2009年,WW200可穿戴计算机由Glacier Computers所发布,主要为了用户能在紧急情况下获得大量的信息,并具有防水功能。
2013年,谷歌眼镜发布,可通过语音识别和侧面的触控板来进行控制。谷歌眼镜是一款固定在眼镜上的光学头戴显示器,通过语音控制,可以用WIFI上网。三星发明了智能手表,可使用蓝牙和安卓手机相连接。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发布Nismo智能手表,可以为驾驶员提供平均时速、油耗和驾驶员心率等信息。售价120美元。
(1984年 终结者语言)
Misfit推出水下物理活动监控器Shine。2014年,有关苹果iWatch的传言甚嚣尘上,这可能是一款能够通过WiFi上网的智能手表。
二、可穿戴设备在技术上有过哪些创新?
从技术角度来看,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比移动大潮发展快,成本低廉的传感器和芯片,让很多关注科技的小公司也可以设计生产复杂的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应用,不需像智能手机一样,依托可靠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只需要简单的蓝牙连接或其他协议与智能手机通讯,就能实现可穿戴设备的创新。
可穿戴设备想要实现的目标,是使用户快速了解自己的设备,快速处理快节奏的生活。Misfit(可穿戴设备厂商)的首席执行官Sonny Vu设计的可穿戴设备还有一个目标,即让可穿戴设备要么好看,要么看不见。
1994年 无线网络摄像头
可穿戴设备功能的不断增强,可以便捷地解决人们生活中的点滴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对自己身体器官的需求。将可穿戴显示器戴在头上,肉眼的作用显得微乎其微,将检测脉搏的设备戴在身上,忽视了人体五脏本身复杂的自我调理功能……
三、可穿戴设备行使器官功能?
可穿戴设备替代器官行使功能,也许并不是坏事。使用可穿戴设备取代器官,也许会更好地帮助我们应对身体的疾病。
举例来说,可穿戴设备在解决听力问题起到了重要的贡献。它的第一代产品是助听器,通过线性放大功能,把声音放大。随着助听器的发展,人们发现简单助听器不能解决不同情况的听力损失问题,于是出现了第二代DSP芯片的数字助听器,可以根据频率的不同,使助听器非线性放大声音,更适合用户。
1987年 数字助听器
第三代的助听器通过声音模拟数据模型,对噪音进行识别,通过智能手机位置判断场景,使助听器声音处理程序自动切换用于不同的场景的处理程序。
第四代助听器与手机电话结合,是使用2.4Ghz蓝牙连接的助听器。
第五代助听器,结合芯片、电源、语言处理程序、麦克风,试图为听力严重损失的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在将来,这项技术有望代替耳朵。
智能设备还可以替代什么器官?人工眼睛?人工心脏?存在无限的可能……但更重要的是,它将是“需求”、“技术”、“跨学科集成”的真正结合。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为何没有核动力飞机
下一篇:对肿瘤的恐惧可能比肿瘤更可怕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